本报讯(记者徐建勋何可)“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完善责任体系,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8月18日,记者从郑州市政府获悉,2014年至2016年,该市共完成贫困村退出225个,贫困人口减少20360户80011人。
至2013年年底,郑州市贫困村总数为248个,贫困人口23806户90565人,主要分布在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航空港区、上街区等7个县(市、区)43个乡(镇)。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郑州市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责任体系,逐级传导压力,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举措上,根据群众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转、扶、搬、保、救”多措并举。该市坚持以“N+2”为主线,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帮扶计划。其中,“N”指的是家庭人口数,一人至少一策;“2”指的是从发展产业、易地扶贫搬迁、低保托底等措施中选择两条以上作为对户措施。
推进机制上,建立了以对人、对事、对时、对责、对账“五对”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机制。“对人”就是把贫困人口识别准,“对事”就是把脱贫措施找准,“对时”就是把脱贫时间节点定准,“对责”就是把责任划准,“对账”就是把扶贫资金使用准。
政策体系构建上,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相关行业部门分别出台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19项脱贫攻坚政策方案,形成了“1+19”政策体系。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目前,郑州市正积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一手抓脱贫攻坚扫尾,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统筹推进“六个精准”,确保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7月17日至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在我省开展脱贫攻坚巡查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表态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主持会议,巡查组组长刘国强、副组长张宏森出席会议,省领导王炯、穆为民、王铁出席会议。
7月13日至7月16日,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开展了“走访慰问贫困生 精准扶助送温暖”暑期走访活动,对获得资助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当地扶贫办和资助中心的资助政策及流程,践行“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认真建设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扶贫干部只有心系扶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才能保证党的脱贫攻坚计划完满完成,才能更好彰显出领导干部为民本色。
为落实好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铁路部门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偏远贫困地区,先后开行了81对公益扶贫列车,为百姓走出山区融入都市圈、提振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消费等从交通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发生在扶贫领域中的腐败,给党风社风民风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失,绝不能轻易放过,遏制此类腐败,亟须填平制度的短板,补齐监管的漏洞。
扶贫领域中的腐败,要靠规定、靠监督持续发力,以狠刹“扶贫蛀虫”为契机,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我们必能营造清正、廉洁、正气的基层良好生态。
“高积分”所折射的即是扶贫要“扶志”,只有群众的精气神被真正调动起来,才能让群众思想上“有盼头”,行动上“有奔头”。让群众心中燃起积极向上的火焰,脱贫之事则水到渠成。
扶贫干部只有讲贫困群众听得懂“土话”,才能更加“接地气”,彼此之间才能进行无障碍沟通,才能打破隔阂和成见,成为朋友,甚至成为家人。
所谓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要“亲”上加“清”,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亲”凝聚团结尽可能多的扶贫力量,以“清”营造好脱贫攻坚的良好环境,做清白人、做干净事。
2015年8月份,中原高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剑君正式到济源市委组织部、大峪镇及王庄村报到,担任村委第一书记职务,2015年9月1日正式驻村工作。从此以后,他积极协调,争取济源市交通局2.5公里道路加宽建设资金;争取省交通运输厅3.5公里道路建设140万元资金支持,道路工程目前正在实施。
扶贫工作本身就是一场“赶考”,最重要的还是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扶贫赶考永远在路上,考题永远在人民心中,扶贫赶考没有逗号,只有句号,只有人民满意,才算及格。
加强信息公开,增加监督渠道,完善网络监管,进一步畅通监督通道,保障扶贫一线群众声音能及时及快的反映上来,以便对“扶贫贪官”及重及快的惩治,不仅是挽回国家经济损失的需要,更是抚慰老百姓受伤的心。
扶贫不搞“盆景”,就是要求干部抛弃“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的想法和做法。
反腐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等腐败已经出现了,再去查处,大多已“人去楼空”,损失已无法弥补了。健全和完善扶贫领域监管制度是“防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