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5月12日下午,河南省副省长舒庆向媒体介绍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舒庆介绍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对于河南的区位交通、历史文化、市场体量、创新开拓,舒庆用了“中、古、大、新”四个字概括。
“舒庆副省长提到河南‘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布局好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互联互通之路;二是发挥市场潜力优势,建互利互赢之路;三是发挥中原文化优势,建民心相通之路。作为重要节点的河南未来要做的就是从这三方面做文章。”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河南广电特约评论员杨建国说,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如果不能紧抓机遇,未来会被边缘化,优势反而变成劣势,但如今河南已精准了自己的定位。
起点是交通,但不止于交通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河南省与我国西部省份、中亚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但河南不沿边、不靠海,如何将定位优势最大化发挥?要“走出去”与“走进来”的共赢,河南当下还要向哪些方面发力呢?
“都知道河南的第一优势是交通,但咱们的交通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缔造。河南不沿边不靠海,这方面相比其他节点城市会有不足,但正因我们是自己‘造出来’的交通,所以才更没有局限。”在杨建国看来,完善内陆省市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交通区位必不可少,河南如今在空陆方面已经四通八达,这成了今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基础。
提到交通,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对于内陆节点城市定位,提到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河南在2016年8月发布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2016年工作方案》。再次明确要“要构建连接全球的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空中丝绸之路。”“打造中欧(郑州)班列品牌,畅通新亚欧大陆桥陆路通道。”
“‘一带一路’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逻辑: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交通是基础设施,更是文化、经济输出的先导和依托。”杨建国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举例,这里通过交通枢纽拉动,关口效应驱动等多种形式去结合产业、企业,已经成为河南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关键载体。
杨建国说:“我们现在不说自己的交通载体已多好,而是要考虑如何最大化发挥交通优势。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点是交通,但不应该止于交通,就像河南,应把交通枢纽变为物流枢纽,并带动相关城市经济崛起,撬动产业。”
自贸区的便利就是对外开放的便利
作为河南多个县域发展顾问和航空港产业发展顾问的杨建国,一直认为,基于优质交通载体的背景下,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市场为先。
“‘一带一路’蓝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市场运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上。无论是强调对外合作的单位是企业、项目、资本;还是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都在表明,企业、产业将成为急先锋。”杨建国说。
以产业链为纽带,鼓励三方企业,抱团出击,从而汇集企业优势资源,促进企业上下游间的联合,协调跨行业间的资源共享。杨建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内陆省份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转换成强劲发展活力,从而实现内陆省市发展。而在他看来,“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中,对外开放是核心,这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
“对于河南而言,如今的自贸区,正是打造河南对外开放高地的平台。自贸区的设立促进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的背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更好的对外发展。”杨建国举例,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商事制度方面“二十二证”合一,领跑全国,企业的便利化就是贸易的便利化,这为探索跨境电商、跨国产业发展都提供了便利。
文化先行 软实力与经济转型产生叠加效应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
“相比产业、企业而言,文化是最容易交流的,也是最容易深入的,并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完全可以为后面的产业经济铺路架桥。”杨建国说。
“文化”正是古老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优势。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的洛阳、开封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历史辉煌。
“比如开封,它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如今的开封在“一带一路”沿线近60个国家300个城市中,与1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一带一路’就像当年的丝绸之路,给开封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杨建国说,文化的渗透性正在增强,作为河南,开封、洛阳等文化输出能力强的城市,正把文化的生产力、原创力、创新力、软实力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在一起。
在杨建国看来,从“一带一路”整个区域出发,重新对产业的布局做进一步的优化,因此要避免同质竞争,错位发展,凸显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而河南的文化,就是错位的关键,加上有犹如珍珠一样的自贸区,通过“一带一路”这根丝线穿联之后,优势会迸发出叠加效应。
“文化是一片土地的永久财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此带来的变革,也势必夹带着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杨建国说。
10号上午老杨参观考察了开封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现场感受了下被总理点赞的“二十二证合一”创新,随后老杨与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文兴好好聊了聊。
李克强总理今天在开封考察时说,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
“考核工作必须较真碰硬,要严肃严谨,要公平公正,还要突出问题导向。”杨建国说,河南广电全媒体的这组评论一针见血,敲响了身边的警钟,舆论作用就要警醒不作为、不落实的干部。
杨建国认为,河南广电全媒体一次次的迅速有效“反应”,本就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有的“落实”。
前不久,河南省召开转型发展攻坚推进会,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对河南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孟州产业发展后,杨建国结合之前参加的“全省重点项目暨转型发展攻坚集中观摩活动”,他总结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日子不好过突出的三个问题。
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后,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河南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定位、片区功能划分也正式公布。
在3月28日下午进行的“中日知名媒体人对话会”上,中日嘉宾围绕“两国关系持续改善期的媒体责任与作用”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3月27日,中国网络名人环球行日本站正式开启。参与此次活动的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河南广电全媒体特约评论员杨建国介绍,活动开始的第一天,他们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听取程永华大使介绍中日关系。
河南广电全媒体特约评论员、产业集聚研究专家
研究产业集聚的杨建国,从前年开始,创办了一个融媒体栏目《老杨会客厅》。一年多的实践中,杨建国不仅对产业集聚领域有了新的见解,对融媒体发展这个主题也产生了思考和总结。
1月24日,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对郑州迈入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方向”指明了道路。
我们听陈泽民历数,这些年,河南错过了华为、错过了格力,千万不能错过新一波的新兴产业,语气里是满满的遗憾和期望;我们听张瞭原提醒,新豫商不仅仅是河南的,还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是让豫商群体勇于跳出护城河,勇于改变;
今天讲的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为什么搞产业集聚区越来越难?第二,为什么产业集聚区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集聚区未来该怎么办?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一带一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一伟大的战略之上,并以此作为再次腾飞的机遇。
任何方便与快捷的背后都反映着强大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正如河南这次大会上的“新鲜物”,代表们的便捷是依托了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基于移动安全智能终端和移动安全体系,依托河南广电打造的“中原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为党代会“量身定制”了全套的移动信息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