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男子带100万银行存款被荐买保险 利息竟少十几万

2016年12月01日14:14  来源:平顶山晚报

5034

  带100万元去银行存款 被推荐买了5年期保险

  保单到期后王先生蒙了:利息竟比预期少了十几万元

  □本报记者 张静

  5年前,市民王先生本打算到银行存款,但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买了一份5年期的保险。到期后,王先生认为自己所得利息比定期存款少了近一半。11月29日,王先生来到晚报热线办公室反映了此事。昨天,记者就此事分别采访了当事人王先生、保险公司、银行及律师。

  A

  百万元存款被推荐买保险

  5年到期利息却少了近一半

  今年40岁的王先生是新华区一所小学的老师,他告诉记者,2011年10月18日,他带着一张存有100万元的银行卡到市区矿工路中段一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办理定期存款。

  “当时我说要存5年定期,但是柜台里的工作人员对我说存5年定期不如买保险,收益不会低于银行的利息,我一听就同意了,手续不到3分钟就办好了。”王先生说,当时银行5年定期的利率是5.5%,100万元存5年定期的利息应该是27.5万元。

  今年10月18日保险到期后,王先生又来到银行,工作人员让他第二天到保险公司办理相关手续。10月19日,王先生来到保险公司查询发现,利息仅有13.9万余元,这和100万元存进银行的5年定期利息27.5万元相比少了近一半。

  “我当时一下子就蒙了。”王先生当即找到银行营业网点的李姓负责人,对方让他去找保险公司。王先生又到保险公司找到一位负责此事的连先生(音),被告知需要向上级汇报。不久,王先生得到保险公司的回复:保险合同上如何规定就如何执行。

  记者在王先生提供的这份保单(复印件)上看到,上面写着“银行/邮政代理专用保险单”,保险金额为106.3万,保险期间为5年。

  王先生说,他在银行交了100万,但不知道为何保单上显示106.3万。他想起了当初在银行为他办理这笔业务的一位田姓工作人员,也是这位工作人员向他承诺过保险到期收益不会低于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息。

  这位田姓工作人员已经不在这个网点工作,王先生找到她的电话,并和她取得联系。对方表示,已经记不清是否对王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王先生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位田姓工作人员是有责任的。

  “我当时去银行就是为了存5年定期,如果是买保险我去银行干啥?她要是说保险收益没有银行利息高我会买吗?”王先生情绪激动地说。

  记者注意到,保单上“投保人/被保险人生命与授权”的第六条显示:“本人已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了解分红、万能、投资连接保险的特点和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在这行字下方,有王先生的签名。

  王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当时田姓工作人员打出保单后让他签名,签完后就立即拿过去了,给了他两张保单和一张发票后,就离开了银行。“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给我看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也没有投保提示书。”王先生说。

  “购买保险后有十天的犹豫期,还会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给你打电话,你接到过吗?”记者问。

  王先生说他根本不知道买保险还有犹豫期,也没接到过保险公司的电话。

  B

  保险公司同意再付5万元

  银行方面拒绝接受采访

  王先生说,在得知自己的利息仅有13.9万余元后,他不停地找银行和保险公司讨要说法。

  11月7日,银行网点的李姓负责人给王先生发短信,说保险公司已经回话,愿意以3.6%的年利率支付利息。也就是说,100万元的保险收益为18万元,减去已经支付给王先生的13.9万余元后,再付给王先生4万余元。11月22日,李姓负责人又告诉王先生,经过协商,保险公司愿意总共支付给他5万元。

  “再给我5万元也就是总利息18.9万多元,与银行的5年定期还差8万多元,我肯定不同意。”王先生说。

  昨天,记者分别致电这家银行营业网点的李姓负责人和当时办理这笔业务的田姓工作人员,两人均拒绝接受采访。

  随后,记者与保险公司负责此事的连姓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他说,王先生购买的是分红险,分红险到期收益由固定收益和分红组成。固定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也就是保险金额106.3万,分红则是由公司实际盈利情况决定的,盈利的70%分给客户,剩下的30%是公司的。“保险本身以保障为主,不像理财产品一样有很高的收益,这几年金融形势不好,公司盈利不高,分红也就不高。这就和做生意一个道理。”连先生说,王先生办理业务时他也不在场,不知道银行柜员是如何向他介绍这个保险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单是保险公司的问题,也不仅是银行的问题,他作为一个成年人购买这个保险也签字了,应该承担责任。”

  昨天下午,王先生致电记者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愿意再多支付他1万元,再次被他拒绝,并表示会继续向有关部门投诉。

  C

  律师说法:

  重大投资应以书面合同为准

  就此事,记者昨天下午采访了河南博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宽芳。他告诉记者,法律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后果负责任。王先生自己选择了这款保险产品而不是存款,就应该承担后果。王先生说银行工人员向他承诺保险到期收益不低于银行收益,但这是口头所说并无其他证据证明。100万元的投资已属重大的投资行为,更应慎重,应以相关合同和书面文件为准。

文章关键词:理财产品;银行工作人员;保险期间;保险产品;银行存款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银行女职员卡里没钱 照样遭电信诈骗150万

    据新华社电银行卡中只有理财产品,并无余额,却依旧在电信诈骗中损失百万元。法院酌情判决银行担责二成,赔偿李女士30万元,撤销其名下因本案贷款逾期而产生的不良征信记录,驳回其余诉讼请求。

  • 9月份以来上市公司270份公告提及“买理财”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9月份以来,上市公司累计认购理财产品动用的资金超过419亿元。按持有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这一指标排序,中国动力出手最为“豪迈”。与中国动力获得的预期相比,大部分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通偏低,一般是2.9%或3%。

  • 抢购保险胜过奢侈品 旅客赴港投保创天量

    就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单季,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金额增至创纪录的169亿港元,同比大涨138%,同比涨幅亦刷新历史纪录。而就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单季,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金额增至创纪录的169亿港元,同比大涨138%,同比涨幅亦刷新历史纪录。

  • 阿姨转让理财产品输错数损失百万 拿回95万

    60岁的上海市民张阿姨在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上委托转让一笔100万份的理财产品时“大摆乌龙”,将“1.0042”元打成“0.0042”元。

  • 揭互联网金融六大骗术:玩熟人传销高返利游戏

    e租宝向投资人承诺9%~14.6%的年化收益,加上理财师提成1%, 其理财产品的运营收益也至少要达到10%~15%方可保本。比如“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就曾以高额返利煽动投资人发展其他人入会加盟,介绍费高达投资总额的10%~12%。

  • 揭互联网金融六大骗术

    庞氏骗局的玩法说穿了就是空手套白狼。

  • 偃师一高中财务挪用学费买理财 挪60万挣60元

    河南省偃师市教育系统不久前发生了一场不小的震动——该市3所高中,包括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3名财务人员,接连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提起公诉或移送审查起诉,涉案金额近600万元。

  • 男子谎称购银行内部理财产品 诈骗亲姨140万

    刘某以购买银行内部理财产品,与合伙投资木材生意为由,8年内诈骗亲姨140余万元。刘某告诉尹女士,经营木材生意的利润是26%,中国林产品销售公司是国企,投资没有风险,投入越多回报越多。

  • 芈月是这样理财的!从配资角度谈《芈月传》

    秦惠文王嬴驷,是芈月生命中最重要的男子,他给了她放眼天下的眼光,和志同道合的依靠。每每救芈月于危急、点拨她于迷茫的正是当初的布衣张仪。张仪身为两国宰相,在外能匡扶社稷,在内能协理后宫,实在是一枚特立独行的男子。

  • e租宝遭调查引爆P2P风险 理财危机一触即发?

    《京华时报》援引的业内人士指出,e租宝事件后,估计投资者本身十分脆弱的信任会被打破,预计会出现集中提现情况。e租宝迅速发展壮大的背后是给予投资者高于基础资产收益率的高回报,以及备受质疑的融资租赁债权转让模式。

  • 固定类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资金回流股市

    一进一退之间,有市场人士预期,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已渐趋合理,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宽松的流动性也有望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持续,未来若A股市场行情向好,资金有望回流股市。

  • 金融创新:首个以人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产品问世

    以人为本,运用金融创新手段,解决文化传承和发扬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理财产品晚上下单

    在经历几次降息以后,虽然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有所降低,但是部分银行在晚上销售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仍然较高。也就是说,在晚上买理财产品,收益比白天更划算。

  • 土地不再是硬道理 金融成为房企转型的重要选择

    以前的地产行业,有地就是硬道理,所以围绕土地相关的产业链是房地产行业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行业上行空间受限,房企开始寻找新的思路,而金融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 投资公司诈骗300多名老人跑路 涉案或上亿元

    威廉公司承诺最高年化收益36%,还有聚餐、抽奖、祝寿、免费游预计300人上当,涉事金额或超一亿元警方已受理此案。她告诉记者,威廉公司的业务员在自家小区附近的超市门口设摊推广理财产品。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