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来自荥阳的小学教师张可军在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拯救一名小女孩贡献了“生命种子”。他是郑州市第22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从8点30分持续到12点10分。
据医生介绍,张可军救的这名5岁小女孩,在重庆住院,患有白血病。
张可军是荥阳市第六小学的老师,今年33岁,这次为拯救白血病女孩贡献“生命种子”,成为郑州市第223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据张可军回忆,2008年11月,在荥阳教体局工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他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7月,张可军接到省红十字会的消息,得知自己与一名5岁白血病女孩匹配成功。
据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24日晚上,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会被输入患者体内,40天后就能得知是否匹配成功。(记者 李冰冰)
24日上午,来自荥阳的小学教师张可军在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拯救一名小女孩贡献了“生命种子”。张可军是荥阳市第六小学的老师,今年33岁,这次为拯救白血病女孩贡献“生命种子”,成为郑州市第223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11月21日,焦作沁阳的张国强和郑州新郑的范连军两位河南暖男,相继成功捐献“生命种子”,分别为安徽合肥、上海的两位白血病患者传递生命希望。
截至目前,9月我省已安排10位捐献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平了历史纪录。今年6月30日,儿子出生,两天后,正在医院伺候妻儿的徐涛,突然接到驻马店红十字会通知,他和一名患者配型成功。
当时,詹光志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很可惜,后来由于患者病情原因未能捐献,这让詹光志遗憾至今。”昨天,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他成功为患者捐献21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饱含大爱的“生命种子”,已于29日晚7时许输入患者体内,帮对方重燃生命希望。
在两个月的瘦身攻坚战中,他每天锻炼两个小时,并配合节食,俩月终于瘦了10斤,体检合格后,如愿捐出“生命种子”救人。
在两个月的瘦身攻坚战中,他每天锻炼两个小时,并配合节食,俩月终于瘦了10斤,体检合格后,如愿捐出“生命种子”救人。
2008年11月,张可军通过一次公益活动,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称中华骨髓库),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捐献,救人一命。这份饱含河南大爱的“生命种子”,随后被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乘飞机送往重庆,当晚10时许就能输入患者体内。
昨日,37岁的新郑女子鲁慧秀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为一位在北京住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捐献“生命种子”。
爱心市民罗汉,为挽救广东一位患白血病的21岁女孩儿捐献了“生命种子”。
1月14日下午3点,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范瑞华带着从台湾采集而来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迅速赶回医院。这一来之不易的“生命种子”将注入一个17岁男孩的体内,为他打开重生的希望之门。
王争气相信,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普及,社会上理解和支持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行动中来。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即将用一个4岁女孩的脐带血为她8岁的哥哥治疗白血病。董秀娟主任说,“相比骨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排斥反应小,成功率高,尤其是自己的脐带血用来救治自己,成功率可达90%以上。
刘天,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蒙古族姑娘,2010年到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上学时,刚满18岁的她就开始献血,目前已经献血23次。昨日,躺在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床上,说起这些的刘天,非常淡然,“献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刚刚提取过造血干细胞的武佳,在将爱心箱交到志愿者手里后,与志愿者握手。这是中华骨髓库成立以来,我国志愿者首次为阿根廷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我省第17例为境外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让他意外的是,副省长王艳玲等人出现在采集室。毛涛是一位忠实的义务献血志愿者,从1992年至今,一共献血15次,累计1万余毫升。2011年10月29日,在西北出差的毛涛,在一次义务献血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