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迎节
核心提示┃9月2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栏目,刊登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老师《“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文之后,不少人不认同秦春华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少儿不宜”限制了学生自由阅读。对此,本报于10月10日AⅡ02版刊发了《四大名著真的“少儿不宜”?》一文。
而就在近日,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高泽林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写出《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一文,认为与现实中低俗内容相比,四大名著何其大雅;与此同时呼吁“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与秦春华的观点针尖对麦芒,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那么,一位年仅18岁的高中生,缘何会有如此感慨?他写下反驳文章的初衷又是什么?
北大学者发问:“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9月26日的文章中,秦春华从旅途中给女儿讲三国中“蒋干中计”的故事谈起,认为“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他写道:“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中则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西游记》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从教育的角度看,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另外,秦春华认为,单就文字而言,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
在他看来,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他期待,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
在摄影师王震的镜头下,舌战群儒里的诸葛亮虽然下了战书,但戴着防毒面具的群儒们却似乎不想用自己的性命去应战。王震:“我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防毒面具一个360多,我们资金有限,就只买了一个,所有演员轮着戴。
9月26日,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可能,不少人不太认同他的观点,但只限于私下议论。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高泽林却站出来公开叫板秦春华,他认为四大名著孩子可以读,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负面内容,现实中的低俗更甚。
高泽林看到秦春华的那篇文章时,“第一感觉是他是站在一个家长的立场上写的,观点有可辩驳之处。说到孩子读四大名著的话题,高泽林指出,他并不赞成秦春华老师“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而是以他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八九岁的小孩子是可以读四大名著的。
回到中国的“四大名著”,它们能成为“经典”并非幸致。这些小说,较之枯燥的四书五经,更贴近儿童的生命,并给予他们以持久的滋养。历史证明,柏拉图多虑了,世界因为诗歌的存在产生了璀璨的文明;而人类的所有罪恶中,因诗歌而起的毕竟在少数。
人们看来,孩子的世界应该是阳光、快乐的,孩子接触到的读物也应该是阳光、快乐的。而《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西游记》里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四大名著”可能还真不适合儿童阅读。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 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日前,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在《水浒传》主题论坛会上表示:如果重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可能被踢出局,《金瓶梅》则应该入选。针对“四大名著”的讨论,或许可以让人们产生重读名著的欲望,了解名著的标准,认识名著的价值,进而意识到:我们不能对文学太轻薄。
关于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言简意赅,思之有理。
被外国人“玩”坏,唐僧观音激吻
这个寒假里,中外名著的阅读也成为语文老师最喜爱布置的作业——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寒假读完四大名著,某初中二年级学生被要求选读名著后写一万字的读后感,对此不少学生感到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