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淅川县上集镇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失去了一条腿,靠拄着拐杖上课、辅导学生做作业、打扫学校卫生;他,29年坚守讲台,风雨无阻、矢志不渝。他就是50岁的山村老师郭富华。
漫漫前行路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郭富华将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后,先是快速地移动了一下拐杖,然后才转过身来,面向讲台下的学生。这是9月19日上午,淅川县上集镇大坪村小学的一幕。虽然中秋已过,但同学们仍然回味着节日的欢乐,郭富华老师不失时机地在讲课文之前,借古人赏月诗,与他们一起忆中秋。“他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刘萌萌说,很难想象,靠假肢和拐杖的郭老师,在讲台上总是神采飞扬。单腿走过来的郭富华,一路艰辛,冷暖自知,令人钦佩。
1985年,高中毕业的郭富华因为一场事故,失去右腿。1987年,村委认为郭富华有才华,安排他到村办小学当教师。从此,郭富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残缺的肢体与辛勤的耕耘书写了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
大坪村小学曾是上集镇条件最艰苦的小学。2003年之前,学校门前的道路还是土路,每逢雨雪天气,路上泥泞不堪。郭富华的家距离学校只有2公里,但对他来说,这是何其漫长的人生路。每天,他拖着自制的“铁疙瘩”假肢,一步步挪向学校,每挪动一步,假肢蹭在地上就发出“咔嚓”的响声。后来,郭富华为了不耽误学生功课,索性吃住在学校。学校的宿舍是一间矮小的平房,冬冷夏热。行动不便的他,取水和做饭都很困难。村里人给他送粮送菜,他才能吃上相对像样的饭;取水途中,他经常摔倒。尽管这样,他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孩子们上学很辛苦,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耽误他们的功课。”郭富华说。
“全把式”老师
自郭富华踏上讲台,就成了教学“全把式”:学生的学习、生活,他是样样不落,全都牵挂在心里。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叫李建才。2010年夏,山洪暴发,冲垮了李建才家的房屋,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下他一人。没人管的李建才自暴自弃,经常惹是生非、迟到旷课。郭富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走近这个孩子,像父亲般地关怀他、鼓励他,还给他添置学习用品和衣服鞋子。慢慢地,李建才喜欢上读书、学习,成绩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作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有很多,郭富华可没少操心。“我既当爹,又当娘。”他笑着说,既然家长把娃留在这里了,不能放任不管。每逢开学,郭富华都会花心思建立学生档案,把学生家里基本情况、家长联系方式等记录在册;每个学生的个性他也了熟于胸。平时哪个学生有情绪,他都能及时“对症下药”。三尺讲台,郭富华倾注了全部感情。
1995年,上级考虑到郭富华的身体情况和教学能力,决定把他调往更好的学校。那里的教学条件比村办小学好,工作任务也比村小轻。郭富华看着学生们不舍的眼神,最终放弃了这一机会。2007年,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郭富华再次被安排到更好的学校,但他还是选择坚守在村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年,郭富华带的班级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学校前茅。他的学生有30多名考上了重点大学。
走进郭富华的家,很难见到像样的家具。但多年来,几乎每个月,郭富华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些,给一些孩子买课外书、文具。由于省吃俭用,他一直舍不得安装轻便的假肢。他的“铁疙瘩”假肢,经常磨得他腿出血,一到夏天接口处就溃烂。两年前,在亲戚的资助下,他才终于换了假肢。“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愿孩子有文化。”郭富华说,深山里的孩子,唯靠读书,才能走出去。而他,愿意做摆渡者。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在淅川县上集镇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失去了一条腿,靠拄着拐杖上课、辅导学生做作业、打扫学校卫生;他,29年坚守讲台,风雨无阻、矢志不渝。
罗映红,武隆中学高中英语教师,长期担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等。调入武隆中学12年,罗映红先后资助了30多名学生。
教室和宿舍的窗户已经变形,室内桌椅“嘎吱嘎吱”作响,冬天没有暖气,不时会停电……回忆起三年前刚来太行山区教书的情景,张萍说,尽管临行前做足心理准备。
在淅川县上集镇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失去了一条腿,靠拄着拐杖上课、辅导学生做作业、打扫学校卫生;他,29年坚守讲台,风雨无阻、矢志不渝。他就是50岁的山村老师郭富华。
今年6月6日,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大型公益活动“让爱绽放 援助贫困山区教育”捐赠仪式在伊川县鸦岭乡代窑小学举行。为了更加深入的帮助这些孩子,智在行慈善基金的40多名智工团成员与伊川县鸦岭乡的十一所小学的50名贫困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达州市达川区双庙乡石凼村,村幼儿园唯一的老师—彭容先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儿女都已在城里买了房,有了不错的经济条件,都屡屡劝她去城里住。本该是在家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的时候,可她偏偏要坚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将孩子们送出大山,这是一份责任。哪怕班上只剩下一个学生,我都要教下去。”从33年前,彭容先被村里选为村小幼儿园的老师起,她就执着于这个职业。
26年来,王老师总是任劳任怨,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
如寄宿学生一般,12月9日下午,60岁的张荣祥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衣服、食物,背起行囊向学校走去。月底就要退休的张荣祥,一个人曾坚守深山分校点31年,先后无偿为90多个孩子提供一日三餐,无偿照顾40多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帮助500多个山里娃脱盲识字走出大山。
2011年7月,27岁的施庆伟放弃在郑州高新区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这一干就是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