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古玉文化”论坛在郑举办
首届“古玉文化”论坛在郑举办
首届“古玉文化”论坛在郑举办
法制网郑州7月9日电 9日上午,由中文数字电视文化频道、河南省文博院主办,《中国艺术典藏》杂志社、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古玉文化论坛”在郑州举行。活动展示了从商周时期到近代的玉器两百余件。
古玉为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在儒家文化中,更是将玉与君子联系起来——“君子比德于玉”“君子重玉轻珉”的观念盛行。玉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象征,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古玉的价值,首先在其文化内涵,在新石器晚期的神玉阶段,玉器是巫觋沟通天地的法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周礼玉阶段,玉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政治权力从宗教、军事权力中分离出来,在王权初立的阶段,玉器成为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的象征,作为一种国家典章制度,它是不可僭越的,从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礼器就说明了这点,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中国8000年的玉文化历程中,古玉的文化内涵是较丰富的。其包含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本次论坛旨在把代表中华优秀传统的古玉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承,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古玉文化的认知,让包含历史人文的古玉文化走进群众,走进基层。
论坛特邀了全国文化艺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莅临现场,曾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考古系兼职教授、中国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范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程健军、中国艺术收藏家鉴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勇、郑州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翟本宽、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公勤、中国艺术收藏家鉴定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枫莉等专家从中国古玉器政治、礼仪、宗教、装饰、经济、鉴定、收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大家一致认同,中国玉器和玉文化兴盛不衰、不断传承,源自于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富亮 通讯员 杨柳温林阳)
为什么要收藏古玉?对于这个问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玉器珠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顺开认为古玉的历史悠久,相比近玉和其他珠宝收藏,可把玩价值更高。而且古玉相比如今价格节节攀升的近玉,价格并不高,还处于价格洼地。但是收藏古玉很考眼力,需要藏家对古玉有丰富的了解,不然容易“打眼”。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些“古玉”的作假方法,其手法独特,烧、煮、熏、烤、埋、腐蚀等等,不一而足。
玉璋作为礼器,到商代晚期时,几乎已在中原殷商王朝销声匿迹,却在数千里外的成都平原格外吃香,不仅成为古蜀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神祇祖先的重要媒介,而且还发展衍生出较多变体,诸如戈形牙璋与长度5厘米左右的“迷你”型小璋,均是不见于其他地区的古蜀“特产”。
在之前的《收藏经》栏目里,民间藏家武常为大家介绍了元青花的相关知识和收藏经验,本期《收藏经》邀请到新疆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刘人凯和藏友分享古玉收藏经验。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玉器不是越古旧就价值越高也不是越白就价值越高,基本遵照一般东西的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学习玉器,要学会自我归零,不要把现实生活工作中的性格带到古玩中来,承认你自己是个学生,需要学习,这样人家才愿意教你。
玉器位列老北京工艺美术中的“四大名旦”(玉器、牙雕、景泰蓝、雕漆)之首,文化积淀异常深厚。
2012年起,张斌(化名)和赵民(化名)屡次用玻璃塑像冒充玉塑像出售,骗得现金万余元。2014年年底,张斌和赵民又带着玻璃塑像来到泰山文化广场,两人还未行骗成功,张斌在受害人的指认下被民警抓获。
古人称, “石之美者”为玉。从世界文化史上看,只有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作为玉文化的其中一个高峰——“红山文化”,从历史价值、制作工艺、真假鉴别和经济价值上一直争议不断,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请他谈谈红山玉器的市场价值和收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