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的国企改革再次站在了风口,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抓亲办,少有的集中密集调研,包括媒体铺天的报道……这足可看出全省上下对国企改革的重视。
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如何拿下这块硬骨头,今天我也谈谈自己对于国企改革的一些看法。
如果说去年是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年,那今年就是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关键之年。在“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被写入政府报告之后,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步伐也在愈发加大。目前,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出台国企改革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南是其中之一。
河南的国企改革从2014年就有方案政策发布,这几年在不断的深化,但至今这场改革战役还处于攻坚阶段,这也说明了未来仍需要强有力的执行。
国企改革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红利释放一定程度上会化解地方政府现有负债压力。而国家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表现在企业间,像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像河南这样的超级大省,需要有超级的国有企业,它能代表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与非公有制或私企的改革不同,国有企业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困难”。国企庞大,有历史,有规模,有基础,有人才,各方面的制度都会比较健全,但管理复杂,内部繁重,少有变化,这让国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企业债务负担增加,导致产业竞争力不强,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有时很慢。
与产业集聚相似,目前国企外部环境约束加剧,各种风险叠加,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加剧严重挑战。1/3的企业停着,1/3企业不死不活,1/3企业正常运转。
对于庞大的国企而言,在改革方面其实是有很多企业还存在着认识不一致、 思想不解放、动力不足和不会改、不愿改的问题,这就凸显出来国企“独有”的困难。因此,国企改革是块硬骨头,深化改革才是企业脱困的根本之策、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如何深化,咱们河南要趟出一条新路子。
1、差异
发现、认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差异,找出在市场经济中自身的不足。
私企的改革总是能快速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对于市场出现的风险也总能快速进行反应,而创新更是其前进的第一要素。
回过头看国企,庞大的优势、人才的聚集反而拖慢了对于市场反应的速度。公和非公之前存在着体制等各方面差距,但是传统国企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在商言商”。
任何企业本身如今都需要一种创新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新特点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国企在发展过程中统筹量和效益。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的发展。
国企改革进行这么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产权制度封闭、企业创新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落后、甚至有些国企的生产制造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随着生产要素驱动的红利不在,这些问题都亟待得到正确认识和破解。而第一步就是清楚的看到自身与真正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找出不足;看到大型私企身上的活力是如何而来,变革如何之快,取其精华,结合国企自身无与伦比的优势,进行探索。
2、稳定
国有企业至今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国企改革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来推进的。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基于现实、基于背景、基于国情的去改革。对于国家、区域而言,国企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上,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区域的综合实力,解决着千人、万人的就业。因此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要保证稳定、要深化内容、要创新方法。同时,国企拥有的人才很多,激发出这些人才的“斗志”,也可以焕发出国企新的活力。
如何做到拥抱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又保证稳定?很多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现代企业的一些核心制度,并已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制衡的同时,又保留了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民主管理等一些制度。
机关小、机构少、但职能健全。而对于人才,很多企业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在招工、用人、薪酬、晋升等方面初步实现了与市场接轨,竞聘制、双选制等方式建立起的用人竞争机制和动态筛选机制,也让人才和员工有了动力,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同时,也更加稳定的工作,看的到“希望”。
3、创新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创新”都是其在市场大海中前行的最直接“法宝”。相比之下国企具有创新优势,人才、资源、资金、背景都是国有企业创新的优势。但基于传统思想和部分体制的原因,造成创新的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速度的原因。
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缺动力、缺能力、缺经验、缺品牌的情况。总的来看,发展活力不够、转型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国企改革滞后的三大并发症,如果不能从根子上去除病因,不仅企业自身举步维艰,而且难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需要。
现在国企改革已经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只剩下改革一条路,除此别无他途。必须把国企改革作为摆脱经营困境的根本之策、推进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横下一条心,卯足一股劲,以更大决心推动改革走向深入。
一切的外部条件都宣示着机遇,因此对于国企而言,创新的关键在于“内部”,在于思想。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创新升级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发展新阶段、新特点的要求,也符合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趋势。
在创新阶段,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机遇、新方法、新形势,对于市场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这方面,我认为国企可以结合我省的产业集聚做出文章。
随着河南产业集聚区由“创业期”逐步过渡到“创新期”,需要更加注重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创新培育和服务提升,这些决定着产业集聚区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而产业集聚区与国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是区域经济中的“承重墙”,国企之间的优势资源与集聚区的“特殊”优势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创新、互补、进步。
4、转型
国有企业特别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再次面临“改革怕找死、不改怕等死”的两难选择,转型迫在眉睫。
这里所谓的“转型”不单单是生产方式方法,更是制度、产权、监管,甚至是地位。
许多国有企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十分突出。企业管理人员行政化,处级、厅级干部一大堆;政企职能错位、资产责任不清,“不找市场找市长、找省长”的背后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而有些国企名义上建立了“三会一层”制度,但一些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一言堂”问题突出。仍按上下级管理,下属企业缺乏经营决策自主权。
监管方面缺失,仍习惯于管企业而不是管资本,没有主动拥抱资本市场。企业受制于产权单一无激励、治理行政化缺内力、监管太死怕出错,形成制度固化、技术老化、竞争退化的局面。劳动、人事、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僵化死板,员工缺乏积极性;重产能,轻技术,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少,赶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
对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彻底转型才能破解。创新需要思想,转型更是需要思想的魄力。要加快从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规模效应向结构效益转变,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走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路子。
对于那些落后的产能要大胆的将其淘汰,下功夫去培育新兴产业。对于那些长期亏损、前景不明的低效、无效的资产,也要敢于采取措施。该退出的退出、该剥离的剥离、该出售的出售。
5、互动
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国有企业因其庞大往往是独自为战,放在曾经或许可以独当一面,但如今在庞大的体系也挡不住内外夹击的“寒冬”。
因此互动、交流、抱团也应该是国企改革中的一步。不仅仅是国企与国企之间互动,国企和民企、金融、资本之间也应该有着良好的互动交流。
在这方面,我省的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经验,如今已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在多重机遇交织的未来,随着“互联网+”、“双创”深入贯彻落实,在创新驱动和集聚效应助力之下,河南的工业经济将进入一个更加高速高质的增长期。
同时,更关键的是,园区能够延续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完整产业链,这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对于产业链的打造都是园区及其中企业的重点。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之中,通过并购完成产业链搭建是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对于国企而言也可以尝试着产业集聚之路,“抱团”的产业链,之间互动、互通。
互动代表着学习,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借势,拥抱新技术,融入新机遇,中国经济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发展环境可能有所变化,也肯定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可是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风吹浪打,企业发展、产业突围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自身的“水性”,一个人掉进水里能否生还跟自己长的漂亮不漂亮没有一点关系,会游泳才是真道理。
“工业4.0”的时代已经来临,我省也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大会”,一带一路更是带来了内陆发展开放的新机遇,国有企业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固步自封,而是要走出去。
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发现更多的机遇。只有抢抓机遇,捕捉商机,密切跟踪研究产业转移新动态,不断完善生产管理的长效引导机制,在逆境中捕捉商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取得实效。
(作者杨建国系产业集聚区专家)
2016年即将进入尾声,这一年国企改革战果颇丰。一方面,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完成,“十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央企已减少至102家,“两类公司”试点企业已有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68%。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也将划定明年国企改革路线图,2017年改革大戏值得期待。
央企重组实现年度目标,地方国企改革加速探索,去产能提速,国企全年利润有望改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央企兼并重组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表示,从今年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来看,不仅改革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改革力度也在逐渐加码。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实现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垄断类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批复。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各项改革措施都将进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产能方面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当前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不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走出认识误区、凝聚社会共识,对于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导的这场“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中,这些国企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还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涅槃重生”成为国企负责人口中最常提起的一个词。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国企要改革,就要求国企干部不仅能懂,还要深懂,提升整个国企的精气神,俗话说,国企强不强,就看“领头羊”。
深化国企改革,确保“两个毫不动摇”,应继续抓好国企领导人员这个“关键少数”的教育工作。
据了解,目前不少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国有划拨土地需缴纳金额较大的土地出让金,这增加了企业改制成本,影响了改制工作的推进,国资委等部门对此已经进行了多轮调研。与此同时,包括广东、江西、上海等国企改革重镇,都针对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政策支持。
关于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肖亚庆指出,已出台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李锦指出,“批示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系在一起,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业又是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围绕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大潮涌动,核电、航空、航运、军工、铁路等五大行业的重组预期较高。梳理各省市的国企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员工持股和引入战投已成为重要举措。
如果说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实时呈现在公众面前,那么,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将带来的国资委职能的转变,将会显现得格外清晰。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大部分地方叫做国资委,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唯一机构。
“人到哪儿去” 从分析来看,国企的“三供一业”负担较重,核心是社会移交改造费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