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全力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意见》分别从保障用地、资金支持、土地整治、矿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测绘地理信息支持等六个方面提出15条意见,有效期为5年。
“这15条措施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每条都实实在在,含金量很高。”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长青说。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用地需求。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对贫困县予以倾斜,充分保障贫困县发展空间,对每个贫困县每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据介绍,我省各县近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平均在三四百亩,去年对贫困县增加至500亩,今后将增加至600亩,可以说为贫困县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在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38个国定贫困县和5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县,允许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有偿流转使用,所得收益及时足额返还农村,助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贫困地区探索实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合理确定省级矿业权分成比例,适度向贫困地区倾斜。
要促进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实施和示范区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扶贫攻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大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意见要求,鼓励农民和基层经济组织自行开展小规模的土地整理复垦、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并进行适当补贴或奖励。
支持贫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在贫困地区优先设立重点勘查区,支持贫困地区找矿工作。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引导矿产资源产业链深度融合。
《意见》还提出,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搬迁避让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加大测绘地理信息对扶贫脱贫的支持力度,积极为贫困地区提供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支撑;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获取的丰富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实现扶贫脱贫“六个精准”提供科学依据。(记者 高长岭)
日前,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一行人来到商丘市,开展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和为福利机构配置辅助器具公益活动。
8月17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17日发布《“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
前不久,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苍溪作为贫困山区,如何立足生态资源,做好特色文章,依靠青山富民奔小康?近日,笔者深入该县龙山镇进行了探访。
2015年12月14日,多日不见的太阳难得露出了灿烂的笑脸。由郑州“一览众山户外”和“风月无边 享受户外”组织的 “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的车队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鲁山县四棵树乡第五小学,进行了统一的捐赠。
广西马山县扶贫黑幕频出,从早前曝光的有车、有房、有票子的“贫困户”,再到孩子上大学被认定为贫困户,都暴露出地方“精准扶贫”不“精准”。
记者赴马山县调查了解到,一些收入超标准的人员瞒报收入,一些地方并未严格按照收入标准来认定贫困户,而是采用子女上学、生病等其他标准来认定,同时存在审核不到位等问题。
记者赴马山县调查了解到,一些收入超标准的人员瞒报收入,一些地方并未严格按照收入标准来认定贫困户,而是采用子女上学、生病等其他标准来认定,同时存在审核不到位等问题。
国庆节本是举国欢庆、踏秋游玩的日子,然而一场酒驾车祸却让陈长振一家一死二重伤。
8月24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2014年河南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调查分析。调查分析显示,2014年河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2.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913.2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其中,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按月发放的工资为1125.1元,同比增加270元,增长31.6%;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3711.9元,同比增加339.9元,增长10.1%。
对“全国第一乞丐村”标签化、污名化,站在高处进行道德指责并不难,但中国还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面对他们抛白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道德的。
昨日,从郑州市教育局传来消息,今年郑州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启动。和往年相比,不仅最高贷款金额涨到了8000元,惠及的贫困学生也将更多。
昨日,从郑州市教育局传来消息,今年郑州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启动。和往年相比,不仅最高贷款金额涨到了8000元,惠及的贫困学生也将更多。
不仅最高贷款金额涨到了8000元,惠及的贫困学生也将更多。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也该加入进来,并形成双方面的互动,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让更多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互联网+”的教育,以推动和实现教育“高度的融合和共享”的美好愿景。
2014年底,江苏南京秦淮区月牙湖花园小区的一位保安不幸罹患癌症,几位热心业主了解到保安的生活十分拮据,家中举债为他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