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朝 李秋艳
核心提示|饮料、洗衣粉、小玩具……只需扫一扫,礼品即可免费到手。各种“扫二维码送礼品”活动俨然成为街头一景,这些扫码关注即可免费领小礼品的活动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但因扫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经济损失的也屡见不鲜。大家对这种现象究竟怎么看?是明知有风险抱侥幸心理而为之,还是压根儿不知道有风险?对此,专家、业内人士又是怎么看?且看3C君调查。
走访单纯扫码领礼品so easy,下载注册得考虑考虑
在国贸360广场附近,几个花店人员正拿着发卡、玫瑰花招呼过往行人扫二维码,扫码关注后,可送一个发卡或一支玫瑰花,不花钱白拿礼物,“生意”确实兴隆,不少人来扫。朱女士领到一个发卡,“扫扫也不费事儿,领个小礼物挺好玩儿的。”朱女士说,一般这种活动她都积极参与,上次在另一个地方扫码,送一个水杯。“领东西后,再取消关注就行,不会泄露啥信息。”记者按要求完成关注后,也领到一支玫瑰花,之后手机上便经常收到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
在北三环文化路口,一堆布娃娃很是引人注目,旁边一牌子“关注我们,免费送大礼”,确实吸引不少人驻足,但很快便离去。原来让扫二维码下载APP,还要完成注册,才能送东西。这是一款不知名的理财软件,记者按要求扫二维码,下载APP,但注册时发现需填写身份证号码,选填是否绑定银行卡,便放弃了,当然也未领到礼品。“要是只留电话号码啥的也就留了,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还是算了,感觉不安全。”一旁的张女士说,礼品虽诱人,但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记者问一旁的工作人员一天能有几人注册,他看记者无意注册,淡淡说了句“三五个人吧”,便继续招揽“生意”。
走访发现,类似的扫码活动除路边、商圈、影院附近外,在大学校园也较多。目前的“扫二维码送礼品”除以上两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关注公众号、下载APP注册过后,必须绑定银行卡,还要进行小额支付后,才能拿到礼品,但这种礼品相对来说稍稍贵重一些,不过参与者较少。
互动视情况扫码者占79%,抱侥幸心理者占43%
关于“扫二维码送礼品”现象,大家究竟怎么看呢?记者专门在大河3C俱乐部公众平台上,以“怎么看待扫二维码送礼品”为话题,与粉丝发起互动调查。分别设置您是否经常见到“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是否参与过“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都参与过哪种“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参与“扫二维码送礼物”活动是否会留下手机号、身份信息等,参与“扫二维码送礼物”活动是否担心有风险共5个问题,供大家投票选择答案。
共有197人参与投票。其中,63%的网友表示自己经常见到“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79%的网友选择“视情况参与”,从不参与者仅占16%;第三个问题中选择“扫码关注即送礼物”选项的占59%,选择“下载APP后还要注册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才送礼物”选项的占15%,仅有4%的人愿意绑定银行卡;第四个问题中,51%的人表示自己会“偶尔”留下身份信息等,41%的人称“从不”,仅有8%的人选“经常”;在第五个问题中,虽然54%的人“严重”担心有风险,但仍有43%的人选择“抱侥幸心理,应该没事”,选“从不在乎”的占3%。
网友看法
网友“瑞雪丰年”:一次在北大学城扫码给个玩偶,还好没索要其他信息,过后赶紧取消。听说好多二维码有病毒的,还好没发现手机的不良反应,“天上掉的馅饼是有毒的!”
网友“慢悠悠”:有时觉得商家宣传,没啥风险,但若遇到别有用心的商家就另当别论,风险不只是扫二维码才有,刷卡消费风险更大。但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就不刷或不扫,只能在安全方面加强防卫。
业内你扫码我提成,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营销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不管扫码关注公众号,还是下载APP注册信息,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模式,随着微信的普及,商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一块儿,为更好地推广,商家绞尽脑汁地圈粉儿。扫码送礼品,下载APP送大礼等已屡见不鲜。
在二七广场德化街,做扫码送礼品活动的小王说,他是一名大学生,趁周末没课出来做兼职,参与扫码的人把他的工众号发送到微信公号上,就算是他拉来的粉儿,会有提成,粉儿越多,他赚得就越多,“一天能赚几十块钱”。小王说,他之前在学校做过比这复杂的,不光是要吸粉,还要留下粉丝的联系方式等,能留下的信息越多,提成就越高,“运气好的话,一天能赚一两百呢”。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导致信息泄露,他也说不清楚,“应该不会吧,除收到一些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别的也没啥”。
说法随意扫码或致资金等损失,警惕来历不明二维码
市民王女士去年网购一件毛衣时,被告知扫描二维码可返还100元红包,她随即扫描店方提供的二维码,结果红包没领成,银行卡却很快出现取款记录。经警方调查,其银行卡被不法分子盗刷,致使被盗刷的原因正是她扫描的二维码中含木马病毒。
这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有专家说,二维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并没有病毒,但二维码可包含大量信息,能承载网址链接、应用下载、视频、照片、声音等多种数字化信息的编码,但这些东西存在安全风险。二维码生成方式简单,几乎没有制作门槛。一些不法分子很可能把病毒制成二维码,对外宣称是优惠券、软件等,以诱导用户扫描。
对此,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大河报记者,部分扫二维码活动确实易产生风险。通过扫码加微信公众号,这种风险相对小,并不会直接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除非该公众号在以后运营过程中,采取非法手段欺骗消费、支付等。在超市等买东西使用扫码支付比较安全,但一定注意不要随意给陌生人直接扫码转账。至于扫码后提示下载手机软件的,这个就要注意了,苹果手机还好,但安卓手机比较复杂,扫码后可从任意位置下载。安装来历不明的APP,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若不清楚该APP是做什么的,尽量不下载不安装。那种扫码后访问特定页面要求注册的,须看清提供哪些内容,若页面要求提交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要高度警惕。
防范二维码能提供“微身份”,可选择安全扫码软件
如何保证信息安全呢?民警告诉记者,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安全扫描二维码——
●选择有安全扫描功能的扫码软件,最好有识别和过滤二维码的功能。
●选择“反扫”,用户向商家展示二维码或条形码,然后商家使用扫码枪扫描用户手机完成交易,安全漏洞的路径完全被堵死。
●留意发布平台,通常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扫描二维码后下载的安装包,要进行病毒查杀,确认安全再安装,即使是热门APP,也要谨慎下载使用。
“我随手扫了个二维码,微信红包账户内的余额却少了300余元。接警后,市公安局北关分局交巡防大队民警迅速赶往现场了解情况。据刘先生介绍,当日他在使用手机上网期间,页面中忽然弹出一张图片,声称某公司感恩回馈消费者,只需要扫描页面下方二维码,支付0.1元现金红包就可以领到礼品。
数月前,网上疯传一个段子,一小偷将数家商店内的二维码偷偷换成了自己的,等到众店主发现时,小偷已默默“收”了70多万元。警方还提醒顾客,付款前与商家确认二维码是否为商家二维码,以免误转账产生纠纷。
为了更好地方便市民出行,倡导绿色出行,保护生态环境,就在今年年初,郑州公共自行车正式投放使用,3月份推出扫码租车服务,为不少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20号下午,郑报融媒记者从商务内环东一街出发,对周边十余处公共自行车存放点进行了探访。
二维码的出现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譬如:付款可以不用现金、不用卡,扫一扫轻松付款;看见感兴趣的微信号,二维码扫一扫轻松关注;连打印照片也可以通过扫码,免费打印。但是乱扫二维码是有风险的,小心被盗号泄露信息。
三五米高的古茶树一簇拥一簇,细绳拴着的二维码标牌悬挂其上,清新嫩绿的新芽从枝节吐露出来。记者走进“中国古茶树之乡”,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扫一扫。
2016年1月省级网站微博传播力排行榜
2016年1月省级网站“两微”传播力排行榜
业内你扫码我提成,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多样化。
别担心,有了公交服务二维码,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找不到公交啦~ 郑州269路、906路这2条公交线路车内多了一个“新玩意”——公交服务二维码,就在车长身后的挡板上。用手机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标,就能进入郑州公交线路查询、失物招领和服务建议信息平台。
移动支付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加普及,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越来越便捷。近日, 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银行送礼”等诈骗招数,交通银行信用卡特别整理了一些真实案例,以及识别和防范方法,以帮助持卡人提高防 范意识,令诈骗分子无计可施。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江苏徐州市为申请领证的市民颁发了全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四川泸州,城西公园旁一处面积为78平方米房产的主人申女士,成为四川省第一个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人。
今年春运起,我省所有长途客车都配备二维码,乘客上车发现无法扫码,这辆车很有可能是无营运资格的黑车。
摘要:在假酒泛滥的年代,如何识别假酒成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一大话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假酒问题,”Vinexpo海外部门CEO 罗伯特·贝纳特(Robert Beynat)说,“现在,中国当局都会积极配合查处假酒事件,1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
流感也是我们要引起重视的,冬季也要注意通风。方法是将门窗关闭后看短时间内室内温度是否可以很快恢复,窗缝、门缝处是否有漏风现象。
乘坐长途大巴出行,如果发现司机疲劳驾驶,或者中途上下客等,不用拨打电话举报,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就能将举报信息和照片直接传至河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的运政业务平台。据悉,乘客点击提交后,举报信息和照片将直接传至河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的运政业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