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我省作家李佩甫赴京领奖。
由作家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是一部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心灵史诗”。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作者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李佩甫捧回大奖,实现了河南本土作家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从评委会对于《生命册》的授奖词可见一斑。授奖词写道:“《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覆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捧得大奖,李佩甫在现场发表了名为《做人与做文》的感言。他说:“自1997年始,屈指算来已有38个年头,写过十部长篇,花甲之年获奖了,应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我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鞋匠。父亲自12岁进城当学徒,先是给老板打工,后成了国营鞋厂工人,60岁退休,整整干了48年。父亲生前给我做过一双皮棉鞋,22年了,这双鞋还在鞋柜里放着,每年冬天都穿,应该说,父亲是个好鞋匠。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有没有人看。记得一次下乡,一个农民问我是干吗的,我说是‘作协’的,他问‘哪个厂’?我笑了。他说:‘哦,个体户。’是啊,我也算是手工劳动者,只是我不知道我的产品能不能超过我父亲?父亲做了48年的鞋,我才写了38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我庆幸的是,写作是我的选择,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小鲜肉秒杀老作家》,文章说时代变了,文学的类型化使人们的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的确,社会生活的变化令人瞩目,但真正让人纠结的不是被年轻人打败,而是面对变化,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那就继续努力吧。
“感谢评委们的厚爱。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的风,感谢平原的树,感谢平原的父老乡亲。”
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在颁奖典礼现场对记者说,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奖实至名归,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李佩甫创作生涯中最成熟的作品,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他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目前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记者 刘洋)
堪称“中国文学界奥林匹克”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上月公布参评作品目录,进入长达3个月的评选阶段。一道菜到底好吃不好吃,必须尝尝才知道,那么一部作品到底好不好,也必须读了以后才知道,而且最好是深读、精读才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妙处。
茅盾文学奖已经评了七届,现在看来,前几届获奖作品被人记住的并不多,有“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味道。这样说,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没法评价了,而是说,我们不必为某一部作品获奖,某一部作品没有获奖,而就去武断地否定一个奖项。
昨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出炉,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奖,这也结束了河南文学豫军的奖牌榜上,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一直空缺的历史,同时,这也是河南第8位作家获此奖项。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奖,这是河南第8位作家获此奖项。
李佩甫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他的《生命册》凭什么获奖?这部长篇小说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年过六旬的他,今后的创作风格会不会改变?当天下午,东方今报记者第一时间在他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
李佩甫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他的《生命册》凭什么获奖?这部长篇小说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年过六旬的他,今后的创作风格会不会改变?当天下午,东方今报记者第一时间在他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
李佩甫的获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河南本土作家。
《咬文嚼字》今年将目标锁定为名家名作,“咬嚼”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咬文嚼字》今年将目标锁定为名家名作,“咬嚼”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当选浙江作协主席,他自称新作《非虚构的我》这本书是微缩版的自传,并戏言,这本书里没有绯闻。“小说家应该是三轮车夫,一路骑来,叮当作响,吆五喝六,客主迎风而坐,左右四顾,风土人情,世态俗相,可见可闻,可感可知。
记者从中国作协网获悉,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过认真阅读讨论,8月12日进行第五轮投票,最终,李佩甫的《生命册》、王蒙的《这边风景》、苏童的《黄雀记》等10部作品获得提名,将角逐最后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