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交警回忆80年代郑州:公交车塞301人 进市区打"驴的"

2014-10-22 06:58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如今的建设路拓宽了不少,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照片为多次曝光合成)

    如今的建设路拓宽了不少,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照片为多次曝光合成)

    1983年的建设路,已经有了电车

    1983年的建设路,已经有了电车

    当年的伏牛路,驴车和公交车并行

    当年的伏牛路,驴车和公交车并行

  1983年,交警郑春平在郑州火车站坐公交,他特意数了数车上的人:301个。“觉得现在的公交车挤?最多也就200人吧,跟当年没法比。”

  郑春平今年60岁,刚退休。作为一名老交警,他当年几乎丈量了郑州所有的路,见证了郑州人出行的变化。

  以前13米宽就算大路

  如今的郑州,大部分主干道都有50米宽。即便如此,每天上下班高峰一堵几小时,还是让人恨不得路再宽点。

  老照片上,郑州道路畅通,看上去“宽阔无比”。事实上,那些路大部分都7米宽,相当于现在的小路。

  以京广铁路为界,当时的郑州分为“西郊”和“市区”。郑春平说,1983年,郑州能称得上“大路”的,东西向只有“两条半”:“两条”是指13米宽的金水路和陇海路,“半条”是指解放路附近的二道街(那是一条单行道,只算得上“半条路”)。大多数道路,都像如今的工人路一样,有7米宽。

  最宽的路,在国棉六厂往西到国棉五厂一带。那段路宽50米,是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的倡议于1971年修建的。也就是说,那段路修好是备战当机场的,关键时候可以停飞机。

  那时候的路,因为车少人稀,哪怕只有7米宽,也显得极为宽阔。从省人民医院经过火车站到国棉六厂,公交车40分钟就能跑完,同样的线路,现在差不多要跑两个小时。

  虽然路窄,但是那时候的人,很遵守交通规则。当时的郑州市,交警事故科只有6个人,就能处理完全部事故。

  郑春平说,那时候交通规则相当简单,“各行其道”,“谁走错了道,就是谁的责任。”

  “那时的郑州,北到农业路,南到陇海路,东到花园路,西到国棉厂。”郑春平说。

  过去,娱乐、购物中心在市中心的老坟岗。由于没有公交车,西郊有钱的工人想到市区娱乐,打牙祭、追时髦、看景致,不得不打“驴的”,花两毛五分钱坐个毛驴车,经过大沟陡坡,颠到市区。要知道,那时候一只烧鸡也不过三毛钱。

  后来逐渐有了一定数量的机动车,市区开始“禁驴”,就像现在“禁摩”一样。郊区政策相对宽松,所以在西郊,还能见到和公交车并行的驴车。

  1983年之后,郑州才开始慢慢有了出租车,至于私家车的出现,还要往后再推几年。

  郑春平说,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地方是在火车站附近,大多是人力车,也有机动三轮车,都是老年人在开。后来渐渐有了数量稀少的汽车作为出租车。因为刚刚出现,出租汽车显得很高档,又没有人管,时常会有“漫天要价”的情况。有外地人从火车站打车到机场(当时的机场就在现在的民航大酒店附近),出租车司机敢200元、300元地要。曾有个广东人在郑州打出租车,司机说“按斤收费”,体重多少斤收多少钱,没走多远居然要人家100多元。

  郑春平说,直到后来有了“黄面的”,有了客运管理处,出租车才脱离“贵族消费”阶层,渐渐成为寻常百姓出行的另一选择。

责编:王文静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