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南水”或给郑州生态水系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 杨东华/摄
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郑州市按照“一环、三源、六区、十八点”的生态水系总体格局,规划区水面面积要达到115平方公里。为此,郑州今年将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水系规划建设。
而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中间隔了个绊脚石——水源。“南水”的到来,恰恰能给郑州生态水现状带来改变。
现状
缺水的郑州 生态供水很难保证
缺水,是郑州生态水系发展的绊脚石。
在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李国卿看来,郑州的生态水系没有自有水源,全靠外在“补给”。而水源问题是制约生态水系发展的瓶颈。注入郑州生态水系的水,绝大部分来自黄河。据郑州市水务局河道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郑州市每年用于生态水系的黄河用水指标是1.2亿立方米。
“河道缺水严重,仅能保证生态基本流量。”该负责人说,单靠注水,仅能保证涓涓细流,难成大水面。
流量小,导致河道水生态系统脆弱,缺乏相应的纳污能力,河道的自洁功能难以启动。大雨过后,一旦有雨污水排入河道,水质就会明显变差。
“碰上夏季用水高峰期或黄河水位低的情况,调取的黄河水供市民生活用水还紧张呢,生态供水更无法保证。”上述负责人说。
改变
“南水”或实现郑州的生态水城梦
“南水”,将给郑州的水系发展带来新契机。郑州市南水北调主任薛永卿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每年分配给郑州市5.4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其中建成区分到3亿立方米左右。这些水一方面大幅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另一方面,节约下来的黄河水用水指标也将有一部分转换为生态用水,解决郑州市生态水系缺水的问题。
李国卿说,这对于郑州的生态水系发展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生态水系建设,南水北调提供了“开源”契机,环城水循环利用工程则起到“节流”作用。
按照规划,郑州市16条河道、20个湖泊、10座水库,以及包括石佛沉砂池等在内的13个水源地,到2016年,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9002.12万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13972.6万平方米。
而南水北调在郑州境内129公里的“长渠”,本身就是一道清澈“水景”。水大、水清、水美,因“南水”的到来,这个梦想,离郑州越来越近。
说法
“南水”附加效应
远非“添美”那么简单
南水给郑州水环境带来的波动,远不止“添美”那么简单。
李国卿介绍,缺水的郑州因为超采地下水的历史原因,地下形成了巨大的漏斗区。
“可以说三环内的城区,都是漏斗区。”他说,漏斗区内,含水层水量小,地下水应急作用难以发挥,同时还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发环境地质灾害。
借“南水入郑”的东风,回补漏斗区也提上了日程。
他介绍,自来水使用“南水”,置换下来的黄河水中将有一部分用于地下水的回补。
初步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引黄河水,每年向地下回灌1000万立方米的水。
“这对郑州的水生态文明是很大的提升。”他说。(记者 高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