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阅读提示|从河南走出去的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如图),近日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他带领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成果于6月29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这意味着,世界科学界终于打破了十多年来的科研瓶颈,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向前跨出了关键性一大步。昨日下午,当大河报记者致电施一公时,他表达谢意之后又匆匆投入工作,他说:“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
>>>新突破
首次揭示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结构
昨日下午5点43分,接到记者祝贺电话的时候,施一公以笑声来表达谢意。已经习惯这种节奏的他,边语速飞快地回答问题,边匆忙赶往一个会议。
这个在一般人眼中复杂难懂的概念,却让施一公和他的团队痴迷不已。
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就知道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是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但十几年来,没有人看清它到底“长成什么样”。
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全球科学家都“心照不宣”的结构生物学制高点。
经过大量系统的尝试,以及对表达和纯化方法的不断改造和优化,此次,施一公让人类首次看到了这个蛋白质的真实形状、组成和几乎所有的二级结构。
领跑全球,但应用到临床仍有距离
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此前,外国科学家只能将分泌酶解析到12埃的分辨率,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了冷冻镜分析和数据收集,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γ分泌酶复合物三维结构,更进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维结构。
“好比国外科学家在100米外看一个馒头,而我们是在5米外看一个馒头,我们的目标是做更精细的解析,希望未来能在10厘米外看一个馒头。”施一公笑着说。
7月3日上午,施一公教授举行了首次发布会,展示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
他以百米冲刺来比喻这项研究,对自己小组的定位是“我们已经起跑了,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他也清醒地知道,成果一旦发布出来,“就是历史,就是过去”。如果固步自封,“也许另外一个组就会超过我们”。
发布会结束后,施一公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回到自己的阵地中:“我们的学生回去又要拼命了,我们会全力以赴,希望能第一个冲线。”施一公同时表示,所研究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基础研究,但应用到临床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家乡情
七月、九月与河南“不见不散”
虽然荣誉、头衔众多,但在同事和学生的印象中,施一公没有丝毫的架子。
2012年6月16日,施一公回母校河南省实验中学后承诺:每年努力抽出时间回母校给同学们上两天课。施一公信守承诺,这两年他都抽空回到母校给高一、高二的学生讲课,与老师座谈,与同学们一起到食堂就餐……“今年,我准备7月、9月到河南两趟。”施一公有着浓重的家乡情结,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老家河南记在心上。每当别人问起,他总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在很多场合,他都不忘为家乡河南鼓与呼。全国两会期间,作为河南代表团的代表,施一公还积极为河南发展建言献策。
相关链接
河南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50万
阿尔茨海默症又被称为“老年性痴呆”。“这种病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只能是对症治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杰文说,比如病人记忆力不好,就给病人吃提高记忆力的药;睡眠不好,就给病人吃治疗失眠的药,“对症治疗,能有适当的医学改善,加强护理,能减少老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河南这样的老人有多少?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玮说没有统计过。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高达5.6%,85岁以上老人发病率达25%以上。截至2013年末,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以此计算,河南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50万人。
□记者王灿李晓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