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破冰信号
映象网讯(首席记者 李凌/文图)济源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揭牌半个多月,尽管还没有一起交易,但已经引起了不少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关注。农民高兴:我们要尽快把土地流转出去。企业遗憾:交易中心挂牌还是太晚了。这个全省第一家服务农民的产权交易中心,能对农村土地流转带来哪些深层次的改变?
【农民】
谁给的价格高就租给谁
6月3日,济源市承留镇李八庄村,村民们正在收割小麦。这里是山区,没法采用机械作业,只能人工收割,地里的人一个个大汗淋漓。
而邻近的花石村,因为土地流转了出去,村民们成了产业工人,他们或写意地采摘着桃子,或为来观光的游客当着导游。
“我们也要尽快把土地流转出去。”李八庄村村民张新民说,其实,在4年前,他们村的土地也曾流转给本市一家搞苗木种植的公司。但这家公司只经营了两年,就中途退场了。村民们只收到了一年的租金,“我们去讨要,但找不到公司的负责人,而且地也被糟蹋得不好租了”。从那以后,李八庄村的村民们就慎重了许多。
之所以又有了土地流转的迫切心思,是因为村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5月15日上午,济源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揭牌。这个消息让李八庄村的村民很兴奋。“我们已经和交易中心接上头了,他们已经把我们的流转土地意向登记在册,并发布到了网上。”张新民介绍,这两天接洽的人不少,“条件一家比一家优惠。我们也不急,谁掏的价钱高,谁给的条件更优惠,我们就租给谁”。
【企业】
交易中心早些成立就好了
位于花石村的嘉源农业发展河南分公司采摘园里,总经理葛宇明很高兴,今年是公司有了收获的第一年:体验农家乐的人们络绎不绝,桃子能卖到25元一斤。
不过葛宇明仍然有一丝遗憾:交易中心挂牌太晚了!
2011年,他们公司在济源流转了1050亩土地,每亩地每年给农民800斤小麦,栽上了桃树,养殖了土鸡,种植了五谷杂粮。几年下来,陆续投入了3000多万元。
但不少烦恼随之而来。虽然土地流转了,但不少农民还非要在这里种个小菜园,纠纷不断;今年春季,村里说租金交得不及时,想把承包出的鱼塘收回去,现在双方还争执不下……
“如果交易中心早些成立,我就会去交易中心交易,不直接和农民打交道。”葛宇明说,有了第三方的介入,自己就能省事多了。
“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一般都是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和外来的公司、个人直接协商,商量好后直接签订协议,在实践中引起的纠纷不少。”济源市炽城镇副镇长李剑介绍,有的是农户看到后来的公司租金高、条件更加优惠想反悔;也有的是公司虽然合同签了20年、30年,但经营不善几年后就走了,农民吃了亏;还有些公司虽然掏了租金,但半途而废,造成了土地荒废……
【好处】
能有效地防止交易风险
张新民算了一笔账:过去土地由村民直接流转的话,一般公司每年付的租金是700到800斤小麦,而且是20年甚至30年不变,眼前看着不少,但长远看就不划算了。如果通过交易中心流转的话,按眼前的形势,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最少是1000斤小麦,而且是逐年递增。“这样算下来,通过交易中心,每亩地每年最起码多挣300元”。
村民们更关心村里的建设用地,特别是临近城区的农村。张新民说,过去都是村里决定卖给谁,卖了多少钱村民也不清楚。“以后,村里就没有这个权利了,这些建设用地的产权是大家的,使用权证在我们手里攥着呢。”张新民说,将来村里再想卖地,需要征得村民同意,还需要到交易中心挂牌,公开转让。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是实现农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核心环节。”济源市委副秘书长李军玲介绍,交易中心的成立,可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有效防止交易风险,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此外,“像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原来交易时有暗箱操作的地方。但通过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出让,就能避免这一点”。
【进展】
暂无交易但已引起广泛关注
据了解,从交易中心挂牌到现在,尽管还没有一起交易,但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已经引起了很多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关注。
济源之所以成立这家交易中心,是因为该市于2013年启动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济源的“六权”确权颁证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确权是基础,最后的交易是目的。
为了建设交易中心,济源市曾先后到温州、成都、重庆、山西运城等地考察学习。李军玲介绍,交易中心是在济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在不收费,等以后建设用地交易多了,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再考虑收费的事”。
济源市委农办工作人员程红说,老百姓很实际,他流转100亩地,和要地的人一商量,一签合同就成了;到交易中心来,要挂牌,还要等,如果再交钱的话,干吗要来?“所以,既不能收费,服务又要好,这样才有吸引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