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记者 陶辉
昨天,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河南省委联合摄制,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大象出版社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永远的焦裕禄》全国公映,正好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的日子上映,显得意义非凡。
近日,从北京,到焦裕禄的故乡淄博博山,再到郑州,东方今报记者三次完整观看了《永远的焦裕禄》,深入采访了这部影片台前幕后的众多主创和相关人员,他们共同还原了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以及背后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动人故事。在《永远的焦裕禄》全国公映之际,东方今报记者为您全面解析这部纪录片。
首次完整再现焦裕禄足迹
填补诸多空白
在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之前,有诸多表现焦裕禄故事的艺术形象,但是从创作上来说,真正能够完整再现焦裕禄完整的18年工作经历的作品,《永远的焦裕禄》似乎还是第一部。
从河南洛阳矿山机械厂,到兰考,再到山东老家,《永远的焦裕禄》剧组一路追寻着焦裕禄的足迹。此片的导演海涛在接受东方今报采访时表示:“《永远的焦裕禄》首先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纪录片。我们首次公开了焦裕禄在洛矿时期工作的照片和资料。”
“在洛矿的9年,给了焦裕禄受用不尽的财富和智慧。他的财富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集合群众的力量,去战胜面临的艰难困苦。”《永远的焦裕禄》中,特别用这样的解说词来描述这一段时光对于焦裕禄的重要性。
焦裕禄的二女儿、人称“二姐”的焦守云也对这一点表示了极大的认同:“之前的文艺作品,以及大多数的人对于我父亲在兰考的那一段比较熟悉,但是他工作了18年,9年都是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度过的,那一段时光对于他来说极为重要。《永远的焦裕禄》填补了这一项空白。”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堪称抢救性拍摄
《永远的焦裕禄》的艺术表现形式,看似“简朴”,却极为迷人。海涛透露,为了提升影片的质量和技术指标,此次摄制组工作人员共118人,其中资料组有48人,负责搜集整理历史镜头,并分两批将河南电影厂66本上世纪50、60年代历史影像拷贝运至北京洗印、胶转数,得到大量历史珍贵视频资料。
所以,影片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当年关于兰考的黑白镜头,当年被“三害”折磨得满目疮痍的兰考大地,苦难的人民、后来在焦裕禄带领下共同与“三害”作斗争、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悲天恸地送别的感人情景……
为了增加真实性,片中穿插着大量的真人采访,包括焦裕禄的家人、曾与焦裕禄共事过的同事、兰考的普通百姓、专家学者、之前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焦裕禄》主创等。
对此,“二姐”焦守云表示:“《永远的焦裕禄》堪称是抢救性地拍摄,因为50年过去了,很多曾与我父亲工作过的人,见证过那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在了。活着的人年龄也已经很大了,比如出现在电影中的原开封地委书记张申老人,今年已经96岁了。一定意义上说,《永远的焦裕禄》抢救了很多历史。”
观众评价
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我父亲工作了18年,9年都是在洛阳矿山机械厂,那一段时光对于他来说极为重要。《永远的焦裕禄》填补了这一项空白,堪称是抢救性地拍摄。
解说词精准 准确定义焦裕禄每个人生阶段
不管对于焦裕禄的家人,焦裕禄的家乡人,研究焦裕禄家乡的学者,熟悉焦裕禄的普通观众,《永远的焦裕禄》对于焦裕禄每个人生阶段的定义,以及对于焦裕禄精神的提炼都极为生动和准确。
“他留下的遗物很少,照片也没几张,只有一样东西,一样执拗得无从回避的东西,一遍一遍逼向人们的眼前、心上,这就是清寒,这就是简朴,就是这样的清寒简朴裹着金玉之魂。”影片一开始的这段简短的解说词,就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焦裕禄的率领下,兰考的‘三害’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而焦裕禄要求自己并且做到了先他人之忧而忧,但他却连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没有享受到。”通过这种对比,让观众在肃然起敬的同时,又为焦裕禄的个人命运而感到深深的悲伤。
不刻意拔高
显露焦裕禄“平凡人”的一面
《永远的焦裕禄》极为真实地还原了焦裕禄的工作情况和人生经历,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过多地喊口号,焦裕禄精神都在各个历史的瞬间和历史细节中,自然流露。此外,这部纪录片最大的贡献可能是其还原了焦裕禄作为平凡人的一面,他不但是人民的好书记,还是一个好男人、好父亲、好儿子。
影片中,多次提到焦裕禄多才多艺,会拉二胡、喜欢跳舞等。另外,通过对于其多位儿女的采访,还原了一个丰满的父亲形象。影片中讲道:“1964年春节,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着妻子和6个孩子回山东老家过年,途中,望着车窗外的沙丘,他对妻子说,将来我死了,就埋在这沙丘上。这次他们全家,在淄博博山北崮山村的老宅里,一下子住了18天。依依难舍的18天,只有他自己知道,与父老亲人可能就是永别……”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些平凡而又生动的细节,每每都令观众不由得潸然泪下,这种感动,完全是被一个平凡生命个体激发出来的,也就是人之常情。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