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陈丛琳陪老人看报。
李瑞琴正忙着收银。
又是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大多数人卸下工作压力享受小长假时,你可曾注意到,在你我身边,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忙碌的身影依然随处可见:巡防员、送水工、快递员、收银员、小摊贩……
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用双手,把欢乐带给别人,用劳动,把舒适送给他人。
他们都是劳动者,是你、是我,也是他,默默地努力着,辛勤地工作着,简单地幸福着。
小商贩:我为家人努力
每天早上8点左右,是高爱英最忙碌的时候,小摊儿前后都是等着鸡蛋饼出炉的上班族。
软软的一团面,在她手里搓、揉、抻、擀,一张饼刚摊上锅,她又飞快地揪下面团开始做下一张,并见缝插针地打鸡蛋、翻面饼、抹豆酱……一个焦黄喷香的鸡蛋饼出锅,甚至花不了两分钟。
“这没啥难,我这鸡蛋饼都卖了12年了,不熟练还中啊。”说起自己的手艺,高爱英不以为然,但说起原材料,她很骄傲:“俺这面、油都是从老家带的,豆酱、辣椒都是自己炸的,真材实料,咋会不好吃。”
“12年啊,想想真快,俺两口来郑州都这么多年了。”高爱英感慨地说,“干我们这行,一怕下雨,二怕生病;一年365天,几乎没歇过,挣的全是辛苦钱。累归累,可俺的日子可踏实。不怕你笑话,俺没别的本事,就靠卖鸡蛋饼,俺也在郑州买了房,安了家。大儿子技校快毕业了,小闺女也该上学了,老娘也从老家接来了,为了这一大家子,再累俺也得干下去。”
护工:用青春守护暮年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人离不开护工。可这样一份“脏累苦”的活儿,能坚持者寥寥无几,但在爱馨阳光城,却有一位护工,一干就是13年。
她叫陈丛琳,16岁时走出卫生学校,就一脚踏进养老院,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那些瘫痪在床、需要关爱的老人。
昨日,在爱馨阳光城,陈丛琳一边为80岁的郝安华老人梳头,一边和老人唠嗑。老人说,她虽有儿女,但喜过集体生活,2000年就住进了养老院,十多年来,陈丛琳待她如闺女一般。
陈丛琳说:“我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学的护理技能在这里更能发挥优势,也更看好老年护理事业。”
真干起了护工,每天面对那些瘫痪在床的老人,着实让人难以坚守下来。面对家人的反对,陈丛琳说:“我当时也打过退堂鼓,可看到老人把我当亲人,把我当作最温暖的依靠,我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走。”
对听力不好的老人附耳唱歌,为卧床老人消除褥疮,为痰堵老人吸痰……十多年来,陈丛琳的真诚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心。
巡防员:守卫居民安全
当记者在林山寨办事处文化宫社区巡防室见到董坤箱时,他正一手持对讲机,一手拿着塑胶棍,整装待发。
看老董走出巡逻室,记者一路跟随,走着走着,打开了话匣:“北起中原路,往南工人路,再沿伊河路向北拐至文化宫路,我的职责范围就在这个方格里,工作内容主要三大项:消防、治安、为民服务。”
说话间,走至伊河路上的东北私家菜馆,老董走了进去。“把这个挪走,消防通道要保证畅通。”边说他边拿起店内摆放的灭火器,查看生产日期。
老董说,经济发展了,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老旧楼院人员构成更加复杂了,可大都没有物业管理,是巡防的重点难点。
“护校、帮扶、救助,只要是老百姓遇到的困难事儿,咱能帮就帮。”尽管工资不高,但做了8年巡防队员的他没想过调换岗位,老董微笑着说:“大伙一有事儿就来找我们,我很有成就感,帮助别人本身就给自己带来快乐。”
美容医生:让患者重拾信心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医生徐剑一大早来到医院,查房后,她要给一位烧伤瘢痕患者进行手术。
换好衣物、做好消毒,徐剑进入手术室,手术台上,麻醉后的病人静静地躺着,等待植皮。
手术开始了,无影灯下,徐剑全神贯注,动作精准而细致,取皮缝合,整个手术紧张有序。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结束,患者渐渐地恢复知觉,露出笑容。
顾不得休息,徐剑又马上投入到下一个手术中去。直到下午3点,她才结束手中的工作,紧张地吃了几口饭,又立刻返回了病房……徐剑说,一个手术经常在1个小时以上,有时需要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晚上还要值班,吃饭、休息经常没点,时刻都是以患者的安危和需要为先。
“虽说很累,没有节假日,但我很喜欢这个职业,经过辛勤付出,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让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活,我就很有成就感。”徐剑说:“我觉得当医生最重要的是把病人当成朋友和亲人,始终装着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医患关系自然就好了。”
保安:平安就是幸福
在紫荆山人民会堂门口,记者询问某会议室地址,保安汪金海担心找不到地方,便带着记者来到会议室门口。
趁这工夫,记者和49岁的汪金海聊了起来。汪金海是吉林辽源人,从儿子在这里上大学开始,他就来到这里陪伴孩子。
汪金海自来郑州起就当保安,一周前他在61中门口当值,每天他都要查岗、给来访人员登记。看似枯燥乏味,他却乐此不疲:“有啥比学生的安全更重要的。”现在成了人民会堂门口保安队伍的一员,会不会比在校园当值时轻松?汪金海收起了笑脸:“这里经常召开重大会议和活动,安保工作半点都不敢懈怠。”
一周7天,每天早上7点到门口、晚上7点离岗回家,这是汪金海的时间表。虽然规定的是8小时工作制,但他和队友们总是比规定时间早到一个小时,先围绕会堂巡逻一遍,下午下班后还要再巡逻一遍。
说起日后的生活和心愿,汪金海笑道:“只要家人和孩子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比啥都强。”
收银员:理解让人温暖
5月2日下午3点多,世纪联华锦艺店收银台前,收银员李瑞琴正忙碌着。
今年29岁的李瑞琴老家在许昌长葛,高中毕业后来到郑州打工, 2009年开始当超市收银员。她先后在世纪联华汝河路店、碧波园店工作过。
李瑞琴对收银这份工作很满意,平时上半天班,歇半天,闲暇时间做做家务。若遇到节假日,那就不轻松了。
“印象中最忙的一天是锦艺店开业那天,早上8点多开业,我忙到晚上10点才下班,回家倒头就睡。”李瑞琴说。
工作虽然忙碌,但顾客的理解却时常让李瑞琴和同事倍感温暖。两个月前,她的同事捡到一个钱包,失主后来特意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这让她和同事很感动。
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顾客不配合的时候,不过,经过耐心解释,顾客最后都能理解并配合。
说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李瑞琴笑着说自己的愿望是买车买房。为了这个目标,她和家人正努力着。
快递员:坚守在路上
记者如约来到张世昌的快递点,说是快递点,一点都不夸张:一张办公桌、几个小凳子、两台电脑,就是张世昌和同伴们工作的根据地。
“我今年元旦后才开始做快递的。”眼前这个27岁的大男生有点拘谨:“这几年网购发展特别快,就想试试。”
张世昌的快递公司名气并不大,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几家大公司的夹缝中求生存”。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打印拼接的地图,嵩山路、中原路、大学路、航海路这个大圈子被张世昌圈了起来:这里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我们每天只有三个人出去收件、派件,现在虽不是旺季,一天一个人也有近百件,早上骑车出去一直跑到晚上,吃饭从来没正点过。”张世昌说:“一个人送一件的提成是一块钱,我们可没有网上那些一个月赚一万多的。”
谈起自己的生活,张世昌一脸的认真:“快递是我和兄弟们选择的事业,我得先把事业做好了。”
送水工:累并快乐着
一年365天,一天70桶水,一桶水18.9升,每天爬楼累计200层……如果用数据来概括的话,这就是37岁送水工郑长恒的工作状态。
作为送水工,郑长恒已干了7年。从家乡南阳来到郑州,他一直在这个岗位。如今,他在英协路一家水站工作。郑长恒说:“一年到头没有停歇,除非身体不舒服或有事。”
他的送水工具,是辆破旧的电动车。“水站方圆5公里基本上属于我送水的范围,一天下来,来水站装水要十几趟。”郑长恒说,平均每天他要送70桶水左右,“市民家里有电梯还好点,遇上没电梯的,就要掂着水爬楼梯,下来后累得喘半天。”
“越是放假时,越是忙的时候。”郑长恒这么概括自己的工作。
“现在送一桶可有两元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有4000元,这顾上我们一家生活了。”郑长恒说,虽然这份工作已让他腰肌劳损,但他也有自己的快乐。
这个五一,郑长恒照常在工作中度过。
(记者 王 红 武建玲 汪 辉 李 颖 刘俊礼 李 娜 张乔普 刘伟平 文 丁友明 李 焱 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