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2014-04-20 10:12 来源:光明日报

  张伟生前照片。胡恩来摄

  张伟生前照片。胡恩来摄

  数年间,他把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后3名提高到前3名;他婉拒民办学校20万元高薪聘请,坚守乡村校园;工作20年,他始终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学校宿舍内,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

  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一中校长张伟,年仅42岁就累倒在岗位上。他的工作日志上写着:“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张伟的最后72小时

  3月15日,张伟督促工人把女生宿舍楼前600多平方米的空地翻修成水泥坪,一直忙到半夜。

  16日,他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同事王增禄值夜班,处理一起学生纠纷,一直到17日凌晨1点多。

  17日,他上午10点参加九年级教师中考复习备考会;下午4点召开全体教师会;晚上7点40分,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材料。

  会议还没有开始,张伟就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前。“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和张伟一起检查校区的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张伟去年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这么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说,人家把孩子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在张伟倒下的办公桌上,大家发现他亲笔记录的最后一天工作日志:“3月17日,教师例会。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只要用心干,学校一定会改变面貌”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跟着当教师的舅舅上学读书。深知读书不易的他,从小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时,他以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周口师专中文系。“他家庭条件不好,学习很刻苦,从不让别人资助。”吴光远说。1994年,张伟毕业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秋渠一中工作,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2003年张伟接任校长时,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校舍简陋,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教师们也都在想方设法调离。

  面对眼前的状况,张伟对全体师生说:“我们只要用心干,就会改变面貌。”他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了节约有限的费用,他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校园路面。“重活他总是抢在前边,休息时和大家聊天,外边的人都看不出他是校长。”回忆往事,学生韩晨历历在目。

  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

  为了稳定生源,他号召教师子女全部在秋渠一中上学;

  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打造书香校园,张伟带头阅读、背诵国学经典,向学生推荐文章、书籍;

  他创造学生当代理班主任管理法,让学生在担责的过程中自我教育……

  “张伟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老师,当了校长也没有变,他以自己的教学得失为例,每周召开业务讨论会,千方百计联系青年教师到省、市名校学习,调动了全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迅速提升。现在,我们学校学生增加到1100多人,每年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副校长刘华说。

  2011年到2013年,秋渠一中连续3年中招人均分数全县第一,中招综合量化指标均位居全县前3名,连续5年受到省市教育管理部门表彰。

  当校长11年留下的是欠账

  两只搪瓷碗,一双筷子,是张伟用了10多年的餐具。“他平时就在学校食堂吃饭,早餐稀饭碗里放一筷子咸菜,午餐晚餐一碗主食,一碗菜,从没超过3块钱,端起来就和学生一个桌上吃。”学校食堂师傅丁运平说着就掉下了眼泪,“3月18日早上,他还在食堂喝了碗稀饭”。

  “他当了11年的校长,留下的是欠账。”张伟的舅舅说。

  张伟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5岁的女儿和不足1岁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养家糊口,但师生有了困难他从不吝啬。

  王增禄父亲住院动手术,手术费东拼西凑仍差2000元,张伟马上让妻子韩春英拿来了2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韩春英为儿子买奶粉借来的钱。

  “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八年级学生孙丽影自幼父母去世,是张伟资助的学生之一。她说,如果没有校长的帮助,自己早就辍学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张伟一贯的品格。堂哥张文杰找张伟通融,想让孙子享受“两免一补”的学费优惠,没想到张伟一口回绝。看到堂哥生气的样子,张伟解释说:“比咱们困难的家庭还很多,不能因为我是校长,就搞特殊。”

  张伟去世后,数千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表达哀思。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学习的活动。周口市、郸城县也发出了向张伟学习的号召。(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