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安放少林寺

2014-04-14 06:42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4月12日,少林寺举行法会迎奉《清敕修大藏经》仪式

  4月12日,少林寺举行法会迎奉《清敕修大藏经》仪式

  映象网讯(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邱琦/图)4月12日,一部原版经版刷印,完整再现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大藏经原貌的《清敕修大藏经》,被护送到河南登封千年古刹少林寺。据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将成为少林寺的重要文化标志和镇寺之宝。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这部文物级的珍贵经典并没有安放在藏经阁,而是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手安放在方丈室,这在少林寺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现场】

  仪式隆重 释永信亲自安放经书

  4月12日上午9点30分,禅宗祖庭少林寺举行迎奉《清敕修大藏经》仪式。在庄严的仪式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率领常住院僧众走出山门,亲自迎奉《清敕修大藏经》。

  山门前广场上,数函经书摆放在黄色绸缎的经桌之上,在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见证下,释永信拈香后,接过《清敕修大藏经》经书。随后,迎请经书的队伍在释永信的率领下,依次通过少林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来到方丈室前。在阵阵梵呗声中,释永信为经书安放举行洒净仪式。

  仪式结束后,释永信亲自将经书安放在方丈室。记者发现,方丈室正对大门的这面高达3米、长达10多米的墙壁上,已经事先定制了古色古香的专用书柜,多达7168卷的《清敕修大藏经》将整个书柜填满,“占据”了整整一面墙。

  【渊源】

  修复过程中 释永信多次给予建议

  《清敕修大藏经》为清代官刻《大藏经》,是中国官刻佛教大藏经的最后一部;而《清敕修大藏经》的经版,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汉文大藏经版。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因战乱、社会动荡等原因,《清敕修大藏经》因保存不当出现不同程度糟朽,原有的79036块经版也仅存69410块,且20%以上保存状况较差。

  2009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清敕修大藏经》经版保护项目。

  “五年来,我们遍访全国寺院,寻找《清敕修大藏经》,经过反复比对、校验、整理,共计修复损坏经版14000余块,补刻遗失经版近万块,并检查纠正现在流通的《大藏经》中的数百处错误和缺憾。今次整理出版的大藏经,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公认为,完全再现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大藏经原貌。”负责保护整理《清敕修大藏经》的北京博华文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唯良说,在这个过程中,释永信数次到大藏经保护现场,给予多次建议。

  【价值】

  唯一完整存世大藏经 将闭关研读

  释永信为何对《清敕修大藏经》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大藏经代表着佛教的全部智慧,历史上,从宋代《开宝藏》以下,历朝刊刻佛教大藏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然而,经版流传至今的,只有《清敕修大藏经》这一部。”释永信说,从文物价值上看,《清敕修大藏经》经版,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汉文大藏经版,历经多劫,仍基本完整,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文物;而从学术价值上看,《清敕修大藏经》曾遭数次毁撤,此次力求恢复乾隆初刻初印原版全貌,如被撤出的钱谦益注《楞严经疏解蒙钞》六十卷,以乾隆初印本补入。又如《永乐御制序赞文》、《至元辨伪录》等数十卷被撤毁的经典,经多方搜访,均以原版原貌,一一补入。

  释永信表示,这部珍贵的文物级的经典供奉在少林寺,对少林寺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少林文化的海外传播,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会闭关研读,也希望众僧能潜心研究,从中获取大智慧”。

  历史地位

  我国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

  《清敕修大藏经》为清代官刻《大藏经》,亦称《清藏》、《清龙藏》,是中国官刻佛教大藏经的最后一部。《清敕修大藏经》经版始编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次年,雍正皇帝敕王公大臣、高僧大德130余人,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贤良寺方丈超盛等主持,广集经本,缮写校勘,并亲笔题词。

  雍正十三年,《清敕修大藏经》开版雕印,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完成,距今276年。全藏724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字至“机”字,共收经1669部,7168卷,雕版共有79036块。当时,全国共印100部。而《清敕修大藏经》的经版,最早藏于故宫武英殿,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汉文大藏经版,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文物。

  释疑

  为何没有安放在藏经阁?

  众所周知,少林寺的珍贵经书和功夫秘笈都安放在藏经阁,如《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还有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宋代刻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等。

  那为何《清敕修大藏经》没有安放在藏经阁而藏在方丈室呢?

  少林寺一位负责人透露:“藏经阁藏书丰富,地方太小,多达7168卷的《清敕修大藏经》,根本放不下,如今急需扩建藏经阁,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安奉在方丈室,也凸显了释永信对这部经书的重视和喜爱。”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