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援疆干部吧?你的钱我不能要!”12月1日,一位援疆干部在新疆哈密打车,去河南援建哈密前方指挥部,开车的维吾尔族师傅说什么也不收钱。细问之下,原来这位师傅刚刚搬进河南援建的幸福安居工程,儿子在河南援建的双语幼儿园里上学。虽然这位援疆干部坚持付了钱,但这次经历让他心里暖暖的。
2010年6月以来,我省共派出援疆干部178名,另外还有367名短期支医、支教人员以及800多名工程技术施工人员。这1000多名援疆的河南人,在距郑州2500公里以外的哈密地区默默奉献着,无私的情怀,拉近了两地人民的距离。
在哈密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从不时看到的“河南援建”的石碑上,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朋友绽开的笑容里,从不少活动现场“感恩河南人民”的横幅和标语上,时刻感受着这种互助和谐的融融暖流。
借援疆大业架融合金桥
哈密处在丝绸之路的绿洲之上,跨越天山南北,天蓝地阔、瓜果甘甜、气候多变,自古就有“小新疆”之称。
河南到哈密距离遥远,中间还隔着几百公里的浩瀚戈壁。然而,两地自古就频繁往来,机缘巧合牵手不断。老家洛阳偃师的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经曾在哈密讲学;在我省郏县等很多地方,现在还生活着许多古时移居过来的西域人的后裔。
近代以来,“走西口”的河南人定居落户哈密的更多。据哈密河南商会统计,哈密50多万人当中,就有七八万河南人。除了人员交往血脉相融之外,河南和哈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更多的相通之处。
2010年,中央安排河南由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转为支援哈密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打开了河南和哈密深度交流的大门。
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援疆大业,提出了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对援疆干部提出的要求是:视哈密为第二故乡,把各族人民当亲人。
“省委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哈密地委副书记、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王新伟多次说,河南参加援疆的,决不是只有178名援疆队员,或1000多名在哈密工作的同志。我们只是1亿河南人民的代表,实际上,1亿河南人民都在援疆!
让基层得实惠给群众添福祉
当我们驱车行驶在哈密地区一市两县和兵团十三师所在的茫茫戈壁时,眼前会不时闪过大棚、水库、幸福安居小区和新建的学校。同行的援疆干部一次次指给我们说:“看,这是咱河南援建的!那也是咱河南援建的!”
记者来到兵团十三师沙枣泉农场,远远就看见戈壁滩上的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湖边上刻着“河南援建”四个大字。一位同志告诉我们,别小看了这一座小型水库,在中原地区它不算什么,
但在这里,它是方圆百十公里最大的水库。它会聚了坎儿井的泉水,形成了至为金贵的水面,成了吸引大项目落地的聚宝盆。
河南援疆体现了“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实施的援疆项目中民生项目占90%。富民安居、定居兴牧、设施农业、水利设施等12个事关民生的重点项目被列为援疆工作的重头戏。
实际上,截至今年10月底,河南援疆资金已拨付14.27亿元,占5年援疆17.64亿元任务的80.9%,为“五年任务,四年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以2012年为例,全地区富民安居、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共开建9000多套,河南援疆资金9610万元,平均每套补贴1万多元;
21个双语幼儿园、乡镇卫生院等社会事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99亿元,河南援疆资金1.73亿元;
7个农村人畜饮水、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援疆资金6306万元;
4个食用菌种植、食品储藏等科技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援疆资金2100万元……
3年的援疆资金,就这样融于哈密的民生项目之中,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哪里的农牧民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哪里就有河南援疆的印迹。也许,有人说,投向民生项目的资金,有些可能看不到外在形象,表现不出河南援疆的成绩。对此,河南援疆人有坚定的认识:哈密现在需要的是事关各族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项目,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虽然少了些鲜艳夺目的标志性工程,但河南的支援只要能让哈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农牧民新房上的一块砖,农牧民增收中的一元钱,都能化为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丰碑。
责任在磨砺中提升心灵在融合中升华
长期在哈密的援疆队员,在享受这里蓝天白云、洁净空气的同时,更多时间却要感受它的另一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仅有33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多毫米,湿度只有10%多一点。新乡援疆干部郑援越任副书记的伊吾县,号称“每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最大风力曾达到17级。他告诉我们:在这里“最大的挑战是干燥,最大的敌人是寂寞”。几乎每一位队员都有过流鼻血等经历。
面对极端的气候和难以适应的环境,带着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恋,援疆队员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就像戈壁滩上顽强不屈的胡杨,在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他们的工作有声有色,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带着母亲来援疆的医生张大明,吃住在水库工地帐篷的水利专家赵永光,还有经常下井排查隐患的煤炭专家张家红……
一位援疆队员这样介绍胡杨生存下来的一个秘诀:只要气候条件适合,胡杨的种子在6秒钟内,就可以吸收够供它发芽生长的水分,不会浪费一次机会。河南来的援疆队员同样没有浪费一点时光,而且在许多岗位上作出了出色贡献:中医专家刘锁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把哈密地区医院只有几张病床的中医科室,发展成了拥有几层楼的“院中院”;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援疆医生郑文郁,为了能为哈萨克群众深入诊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学会了简单的哈萨克语。
更为可贵的是,河南援疆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了意志,锤炼了党性,也提高了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位援疆队员坦言,以前在河南谈国家、谈民族,感受的是历史、是自豪;如今在新疆谈国家、谈民族,感受更多的是责任、是使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经过3年的历练,干部们普遍更单纯了、更沉静了、更专注了,很多同志写起了诗,书写对大美新疆和老家河南的热爱,书写自己的牵挂、抱负与使命。
三年援疆路,一世新疆情。3年河南援疆,深深影响和改变了哈密。在援疆项目之外,我省还促成产业援疆项目82个,协议金额700多亿元。通过教育、旅游、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一批批哈密本地的专业技术人才正迅速成长。
一个个民生项目,一次次产业落地,一段段援疆故事和深厚友谊,都在化作河南、哈密人民联系的桥梁,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伟大进程中的丰碑。(记者方化祎李中华李宜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