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培生竞争堪比"公考" 800家企业吸引5万大学生眼球
映象网讯(记者 夏友胜 孙川川/文 袁晓强/图)“管培生”,这个不少毕业生还不熟悉的职位,正悄悄成为知名企业相中的招揽人才的“宝贝”。但想成为管培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至少得过五道关,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公务员考试,甚至“百里挑一”。
【竞争】
“百里挑一”管培生
11月27日,“世界五百强”绿地集团中原事业部新招募的40名管培生,正式上岗。来自郑州大学的研究生李博正式戴上绿地集团中原事业部的工牌,从此她和其他39名本科生、研究生便有了一个新身份——管培生。
李博说,她非常看重这次机会,一是能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二是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据介绍,这40名管培生分别来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他们通过校园宣讲会或网上投递简历参加应聘,共有5300多名学子报名,他们过关斩将最终入选。此外,还有24名管培生将在春节后入职。
对于这些新入职的管培生,绿地集团副总裁、集团中原事业部总经理田波比较看重,在他看来,这是“为企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粗计】
800余家企业今年在我省招聘
“瞄”上管培生的,不仅有绿地集团,还有可口可乐、汉威电子、国美电器、沃尔玛等大型知名集团,他们纷纷派出企业高管到省内高校举行宣讲会,招聘人数多在10人以上,个别企业甚至超过50人。
“管培生吃香,是在最近两三年。”天基人才网产品总监黄昭透露,自2008年起, 大型企业进入河南市场招募大学生时,提到了管培生的概念, 当年真正招募的不超过30家, 且都来自外省,我省企业当时并没有面对校园的专业招募计划。
据天基人才网统计,今年在我省招募管培生的企业总数超过800家, 提供岗位数量2300余个,至少吸引了5万大学生的“眼球”。管培生的招募,大多通过专场校园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进行,其中, 综合性集团企业,以及零售商贸、 地产建筑、 金融投资、 生物医药、 IT互联网等行业的招聘占主流。
【需求】
企业看重没有经验的学生
“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都对自身有很大的影响,就像每个人往往对初恋印象最深。” 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学习及发展部经理艾晗曈说,对于“管培生”,企业看重的恰恰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国美电器河南分公司人事行政总监廖越则认为,这是由企业对“管培生”的培养体系决定的,没有工作经验不怕,因为管培生会进行轮岗,熟悉大量岗位后,再定岗。“而工作经验恰恰制约着员工的创造性、思想可塑性和对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认可度。”廖越说,在人才流动加快的当下,对企业的忠诚度往往很重要。
对于企业来说,“管培生”就是他们可以尽情着色的白纸,画出他们喜欢的画面。
【严格】
过五关斩获管培生身份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潘晨晨,过了五道关,如愿成为绿地集团中原事业部营销部的管培生。
第一道关是报名时和他竞争的有500名该校的应届毕业生;第二道关是初试后剩下200多人;第三道关是行政测试和公开测试,和其他高校的五六百名应聘者一起竞争;第四道关是六人小组形式的实战型面试,他脱颖而出;最后一道关是体检,最终如愿以偿。“学院500人报名,最后4人留了下来。”潘晨晨说,每一关对他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
绿地集团中原事业部行政人事部经理许咏琪说,招募管培生是集团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人才选拔要求的严格程度,超乎寻常。
黄昭也表示, 管培生与其他面向大学生招聘岗位的最大区别是其目的, 即旨在培养管理或某一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计划, 应聘管培生或储备干部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会有相对于其他员工更加完善的培训计划、轮岗机会,以及晋升发展通路。因此,在招聘时要求也相对较高, 挑选更加严格。
【福利】
晋升速度高于一般员工
在任何一家企业,高层的关注,对每一名员工来说,都是最大的“福利”,而“管培生”群体,却享受着这份最大的“福利”。
“公司花费时间精力财力去招收管培生,如果不去特别关注他们的发展,那岂不是成了摆设?”汉威电子集团管控中心经理李炎峰告诉东方今报记者,管培生和普通员工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新进员工是根据岗位需求招聘的,实行定岗,上升渠道很窄,只能直线型上升;而管培生初期实行轮岗制,上升渠道宽泛,“我们对管培生的培养不会局限于他们的专业,基本上会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岗位,适应哪个,喜欢哪个,就会让他们在哪个岗位上直线发展。”
李炎峰还说,管培生和普通员工薪资差距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以同岗位1年工作经验来说,薪资差距每个月在三五百块钱,当然随着年限的增长,差距会逐渐增大”,而且因接触过许多岗位,又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展,再加上企业高层的关注,管培生的晋升速度往往高于一般员工。
名词解释
管培生,管理培训生的简称,一般是指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对具备高层管理潜能的年轻人进行一定时期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为其管理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一般说来,应届毕业或毕业三年之内的大学生是主要对象。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