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大脾气暴跑得快原始牛不是一般的“牛” (图片由灵井考古队提供)
11月26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灵井考古队公布了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的最新重要考古发现,在该遗址的十号探方内发现一对较完整的原始牛牛角化石(如图),更难得的是保留有角心、胶质外壳。
出土牛角化石的十号探方与九号方相邻,九号方以曾出土著名的“许昌人”头骨化石而闻名。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出土于许昌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距今8万~10万年,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专家们认为,“许昌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这不仅是河南省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头骨化石,更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填补了我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缺环,是我国古人类考古的一次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
原始牛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的动物,个体比现代黄牛大一倍以上,适应于茂密的草原或开阔的森林环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李占杨介绍,从灵井新出土的骨骼看,两角尖之间的复原宽度可达2.5米。原始牛这种十分特化(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进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的动物,在“许昌人”时期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可能是原始牛最后的辉煌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博士,曾对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原始牛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原始牛和非洲野牛一样,是极其危险和难以猎获的动物,他推测这种动物在极端的情况下,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90公里,加上其暴戾的脾性,尤其是成年个体,很难成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的狩猎目标。但从张双权博士研究结果看,原始牛是灵井“许昌人”时期主要的狩猎对象,也是“许昌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且已出土的大量原始牛化石属“壮年居优型”(化石以壮年个体为主),能成功捕获这样处于壮年期的大型动物,说明了“许昌人”已具有现代人的狩猎能力。
相关新闻
灵井遗址还有更多新发现
今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9个考古发掘年,国家文物局批准9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面积。2013年的考古中,也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发现,现阶段这些新发现的材料正在整理中。目前,灵井“许昌人”遗址已进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有关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记者 杜文育)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