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医院一病房楼上,能直接看到养鸡场的红砖房 唐韬/摄
生活在三环内,清晨的几声鸡鸣,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回忆。
然而,在东风路与丰庆路交叉口处,目前存在着一处养鸡场(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一处科研养殖基地),近2万只鸡每天鸣叫不止,成了附近居民的一大烦心事。
医院
鸡叫声不绝于耳
市民王先生一个多星期前头部不适,在河南省中医院脑科病房进行观察治疗。住院的头几天,每天清晨和夜晚,他的耳中都会响起一阵“咕咕嘎嘎”的杂音,“我当时还以为是有什么脑科疾病,影响了听觉。”
后来他了解到,这声音来自和病房楼一墙之隔的一个养鸡场。
记者站在该病房楼朝南的房间向外望,可以看到一片长方形的地带,在东风路和丰庆路交叉口东北部,约有60亩。当中是整齐的红砖平房,这地儿就是患者们所说的“养鸡场”。在该病房楼工作的一位护士说,除了噪音,天热时还会飘来阵阵恶臭,窗户都不敢打开。
院办一位姓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医院始建于1985年,1992年正式投入使用,而“邻居”农大,要比他们更早来到这里。
“我们多年来也在不断地想办法,包括通过人大代表呼吁、和农大协商,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他说,“每到传染病或者什么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期,我们就非常紧张,生怕养鸡场成为传染源。今年4月份闹禽流感,几乎每一个来住院的病人都会问,这里不会有禽流感吧。”
农大
养鸡场在市区确实不合适
“这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了吧。”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的李明副院长介绍,1980年农大从许昌迁到郑州,他们学院在这里建了种鸡和种牛科研基地,后来牛场迁走了,鸡场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不能迁出市区。“养鸡场继续存在在市区里确实不合适,这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共识。”李明坦言,他们的养殖场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这里养有近2万只鸡,保有的优质鸡种,在国内学界都是很有名的,不能取缔了之。“我先后到原阳和中牟等多个地方考察场地,但现在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新校区的主体建设上,养鸡场外迁一直没有开始。”
李明表示,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养鸡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消毒、隔离等。“对于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疫,是我们的专长,从防疫角度(讲),这个养鸡场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畜牧法》规定,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禁止设立在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记者联系到河南省畜牧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他介绍,农大的这处养殖场,没有向他们登记备案,应该是科研场所。
延伸
那些逐渐离开市区的场所
在郑州市区,渐渐消失的,不仅有各种养殖场。
比如,曾在郑州西郊“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几家棉纺厂,在近十几年的破产、改制、人员分流过程中,渐渐地开始外迁,现代化的城市商圈已取代了轰鸣的纺织机。“过去西郊半空都飘浮着细碎的棉花毛。”曾经在西郊某棉纺厂工作了30年的王先生说,现在中心城区已经容不下棉纺厂了,这其实也是件好事。
坐落在郑州市区各处的大大小小数百个批发市场,在这个城市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渐渐地,二环道果品批发市场和西站路纺织大世界等大型批发市场门前的车水马龙成了城市发展的桎梏,它们也开始被移出中心城区。
2012年6月份,郑州市政府出台意见,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177家中心城区的商品交易批发市场的外迁工作。
也许到了那时,在批发市场购物的体验将成为郑州市民的回忆。
(记者 王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