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很出名。在省信访局,同事们称他为“活字典”、“信访上的‘院士’”。他督办各类信访案件4000余起,信访息诉率达90%以上,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他办过的案件,被誉为免检的“铁案”。
老周很清贫,官至副厅级,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80平方米的房子里,前些年妻子下了岗在外摆摊蒸馍炸丸子,他觉得日子过得挺好。
老周很“富有”,老上访户一来就点名要找当年秉公办事的“小周”,他被授予“全国信访工作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先进工作者”。
周长明是省信访局副巡视员,今年59岁。1982年,他到省信访部门工作,从“小周”到“老周”,从接访处到督查处,他一步步干起,一转眼就是31年。
刚接待来访时,面对从信阳商城县到省城走了7天的农民兄弟,生在农村、心肠软的“小周”掂量出自己这份工作的分量:“上访人没有冤屈怎么会跑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到省城来反映情况?”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接待完当天最后一名群众绝不下班。
省信访局办信处调研员吴春明说,老周办案的最大特点是较真。2002年,商丘某县的乡镇教师左锋(化名)反映,因为举报遭到打击报复,镇教办室故意克扣其评级考试分数,致使他不能享受正常待遇。接访后,老周亲自带队督办,发现分数有错,提出了解决意见,谁知当地很长时间没有执行到位。2011年,老周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专门把答题卷拿到郑州市八中数学教研组求证,证实分数有误。2012年年初,左锋终于恢复了待遇。“老周帮我十年,让我觉得社会还是有公平正义的。”左锋感慨地说。
办案中,老周经常会遇到有人求情劝阻,也受到过诬告,但他始终坚持一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再难也得办成铁案。省信访局接待一处副处长李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和老周到某县去办案,基层干部拿来上访人的材料汇报。经过查看,材料笔迹都符合。但是,根据订书钉的印痕,细心的老周发现材料被重新装订过。经查,的确是被塞进了假材料,一起冤假错案就这样被纠正。
这么多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亏欠家人太多。一次,他在外办案大半年才回家,楼下玩耍的儿子竟没认出他是谁,老周扭过脸就掉了泪;妻子下岗后生活拮据,一度靠为别人看孩子挣点家用,老周没有托人为妻子找过工作;一次出差,老周接到母亲病危通知,他原想结束后马上赶回去,谁知当晚就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这成了老周一生最大的遗憾…… 可老周觉得自己得到的也太多。听说他有腰疼病,一位上访人专程来省城告诉老周他的亲戚能治这病;一位几乎要寻短见的信访人经常念叨,是省里的“周接待员”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几十年来,上访群众对他的称呼从“小周”变成了“老周”,在他们的心中,省里有他们说得上话、交得上心的人……
采访中,“我很知足”是老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快退休了,我越来越感到难以割舍信访工作。现在能多接一次访,多督一个案,多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老周说。(记者李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