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男子26年收集6000余种报纸 最小报纸如指甲盖

2013-09-19 09:37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王晓民坐在写字桌前,被报纸淹没。

  王晓民坐在写字桌前,被报纸淹没。

王晓民所收藏的最小的报纸

  王晓民所收藏的最小的报纸

  阅读提示 | 王晓民拨打本报热线(18837996211)求助,他想要寻求一份2013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大河报》推出的特刊《花开时节 大美洛阳》。王晓民说,他是一名有26年集报历史的集报爱好者,目前收藏有古今中外报纸6000余种、6万余份。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因在外打工,他错过了大河报牡丹文化节特刊。电话里,王晓民希望从报社得到帮助,得到这份特刊。获知情况后,记者立即找到这份特刊,特意为王晓民送到家中。

  惊奇

  农家小屋竟有8个藏报柜

  王晓民家住嵩县田湖镇樊店村。

  9月16日上午,记者一路打听,找到了王晓民家。这是一处颇有年头的老瓦房,墙体斑驳,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大门两侧贴着红底黑字书写的毛笔字“洛阳牡丹藏报馆”。

  院子不大,整个院子,唯一显得体面的地方是大门左侧裱起来的一张批复,这是1998年嵩县文化旅游局批复的文件,其内容为“同意王晓民成立‘河洛晓民文博藏报馆"(洛阳牡丹藏报馆前身)。走进屋里,记者被眼前的一幕震住。屋内简直就是一个报纸的世界,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报纸。8个大型的藏报柜,几乎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还有几摞堆积起来,高约2米的报纸,整齐地放在桌子上。里屋角落里的一张单人床,是王晓民的栖身之处。

  当记者把特刊递到王晓民手里时,他激动地一再表示感谢。随即坐在门前翻看起来。“这份特刊,真漂亮,轻涂纸印刷,版面非常精美、时尚。”王晓民如是评价道。王晓民说,该报发行时,他正在外地打工,只在网络上看过电子版,当时找洛阳的朋友代买也没有买到。

  王晓民将特刊收藏好,坐在屋檐下,娓娓道来他这26年的集报之路。

  痴迷

  集报“上瘾”,别人买酒他买报

  王晓民出生在嵩县田湖镇樊店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兄弟六人,他最小。青少年时期,酷爱文学和写作的王晓民,在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中,几乎次次都拿第一。

  上世纪80年代,王晓民参加高考,以3分之差与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没过多久,他父母又相继离世,遭受双重打击的王晓民远赴外地打工。

  1987年,时年20岁的王晓民,在外地做建筑工时,就想拜报刊为“师”。他利用打工的微薄收入,订阅《中国报刊报》(现名《中国新闻出版报》)、《科普田园》、《青年导报》和《祝你成才》等报刊。“这些报刊,不仅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也让我与报纸产生了不解之缘。”

  1988年,王晓民在一份《集报爱好者》的刊物上了解到,全国有很多像他一样的集报爱好者,于是,他开始用信件与他们交流,相互交换各自收藏的报纸,正式开始了他的集报之旅。

  为了收集到全国各地更多的报纸,王晓民经常到各地打工,如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别人发了工资都是买酒、买菜改善生活,我的钱全都买了报纸。”王晓民说。

  在北京打工期间,王晓民每月必请两天假。“月初的首个星期六,北京一个集邮市场有集报人集会,集会上可以展览报纸,也可以拍卖或交流互换。”王晓民说,每次参加,他都会带上一些家乡的报纸与报友互换。

  骄傲

  《大河文化报》3期试刊他都有

  谈及与《大河报》的渊源,王晓民从藏报柜里拿出了1995年7月24日《大河文化报》的试刊,虽然纸张已经发黄,但保存得很好,没有一丝褶皱,“试刊号共三期,我都保存完好。”另外,“《大河文化报》更名为《大河报》后的第一期报纸我也有。”

  “《大河报》办得很好,只要发生重大事件,我都会第一时间购买《大河报》,并收藏起来。”王晓民说,去年,他在黑龙江大庆市打工,在网上看到《大河报》出了一份“神舟九号”上天的号外,激动得立即给河南的朋友打电话,希望能够帮忙代买,但这位朋友辗转多个报刊亭,都早已售罄。后来,在一家“无名集报论坛”网站上,以每份2元的价格购买了20份。

  所收藏的报纸中,最让他自豪的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八的《政治官报》。该报在报界素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官方报纸”的说法,被誉为“大清第一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没能到北京搜集报纸,十分遗憾。”那时,王晓民在山东打工,他通过邮购收集到奥运官方会刊大全套及全国各地报纸号外、特刊等,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中国申奥成功时的一份《人民日报》号外珍藏版,“我特意通过报友,得到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该号外上的亲笔签名”,“《大河报》当时出的24版《大河报·申奥成功专号》我也收藏了。

  梦想

  集报达人欲办报纸博物馆

  “现在我有8个大型藏报柜,共58个分类,涉及古今中外6000余种报纸,共6万多份。”王晓民说,他通过网络结识数百位全国各地的藏友,通过交换、购买,还收藏了30多个国家、100多种外国报纸。“不久前,我还当官了,成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理事。”

  除此之外,王晓民说,他还收藏奇特报纸300余份,包括世界上最小的报纸《达人秀画报》,这份报纸只有指甲盖大小,看的时候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世界上最长的报纸,《阜新日报》出的“梦幻葛根苏木”号外,“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报纸,全长12.4米,宽0.54米,采用无缝印刷技术32连版彩印。”

  26年来,王晓民一直靠打工挣钱买报纸,至今单身,不是他条件差,而是他对收藏报纸的那股痴迷,吓退了很多姑娘。

  如今,附近的村民会经常到王晓民的家里看报,有村民看了卫生报,学习了健康知识;有村民看了科技报,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等。并且,当地两位村民在王晓民的影响下,也开始收集报纸。

  王晓民说:“我想成立洛阳市首家报纸博物馆,向市民展示我所收藏的各类报纸。”另外,洛阳作为牡丹花都,他想剪辑一份百米“中国牡丹文化长卷”,“已经完成了30米,目前仍在筹备剪辑中。”条件允许的话,可能会超过百米,这也是他向《大河报》寻找牡丹特刊的一个原因。(记者 李晓波 实习生 刘敏 文 记者 王亚鸽 摄影)

责编:王嘉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