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年建起200公里五彩生态廊道 群众享受绿色生活

2013-08-12 06:39 来源:郑州晚报

  编者按:人民日报8月10日刊发长篇通讯,对郑州一年建起200公里五彩生态廊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布局有序展开,越来越多群众享受绿色生活进行报道,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绿的是树、黄的是花、灰的是人行步道、红的是自行车道——主道两边,各50米宽的17条五彩生态廊道从郑州城区伸出,与两道绿色圆环相交,串起周边县市。短短一年间,郑州市城区内已建设生态廊道200公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布局有序展开,越来越多老百姓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鸟儿在筑窝,松鼠来“落户”,市民尽享“空气浴”

  8月的郑州,骄阳似火。走进西四环路生态廊道,顿时凉爽了很多,郁郁葱葱的树林,绵延数公里,宛如一条绿色小河。时而有市民骑车在林中穿过,三五成群,悠然自得。

  “奶奶,看,这又有两个鸟巢。”5岁的轩轩兴奋起来。58岁的王霞跟儿子一家住在郑州中原西路与西三环附近。生态廊道建成前,道路两侧树木不成林,几乎见不到鸟儿。“如今一路都是树,在这里筑巢的鸟越来越多。”王霞高兴地说,喜鹊、麻雀每天都能看见,蜜蜂、蝴蝶也多了起来。

  生态廊道里,出现了夜鹭、灰椋、山斑鸠、黑卷尾、白头鹎、乌鸫、戴胜、大斑啄木鸟等近20种鸟类。

  鸟儿筑巢不稀罕,连松鼠都把廊道当森林了。家住四港联动大道附近的侯林遇到一件稀奇事:今年5月份,孩子在附近的生态廊道林子里玩耍时,发现了两只松鼠。在这里,偶尔还会看到长尾巴野鸡在树丛中“散步”。

  花多了,树绿了,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市民尽享“空气浴”。郑州市园林局局长姜现钊介绍,初步监测,生态廊道中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210个,比市区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园林部门将在8月至10月期间公布生态监测成果,定时发布负氧离子数量,方便群众选择健身场地,“相信生态廊道肯定更受青睐!”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 违章建筑拆除,行人路权保障,公交优先提速

  看到市民们的笑脸,郑州市的决策者很是欣慰。2011年下半年,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廊道设想,不少干部思想一时难以统一。

  市里的设想是,中心城区到县市、到新市镇、到乡村,用交通道路相连,两侧建设20~50米的生态廊道,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蓝图很美好,现实困难多。由于历史和规划因素,郑州市出城道路两侧,往往被“趴趴房”和私搭乱建房屋占领,由此生长出不少新的“城中村”。要对这些违章建筑开刀,触及各方利益,压力可想而知。但由于组织动员工作充分,坚持依靠群众推进,一年即完成拆迁近2000万平方米。绿化累计完成1500万平方米,是政府年度增绿500万目标任务的3倍。

  拆违建绿,最高兴的是群众。48岁的郭庄村民冯彩云,在生态廊道内当上了保洁员,一个月稳挣1240元。她感慨地说,以前路两边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骑电动车还得“全副武装”快速通过。现在每天走在林荫小道上,虽是在工作,总感觉跟逛公园一样。

  郑州市园林局副局长薛永卿介绍,统计显示,先期建成的19条(段)道路,每天有上万名群众在廊道休闲、游玩,夜晚有数千名群众在廊道内跳舞、歌唱。

  生态廊道建设,也是城市道路建设新模式的一个探索。首先是行人路权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态廊道建设引入慢行系统,行人可以在林荫中尽情漫步,目前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达522公里。

  公交优先战略正在逐步实现,郑州目前建成公交港湾270个,在建79个。群众可以在公交港湾如厕、购物;可以租自行车或给自行车打气;还可以在休闲广场小憩。需要赶时间时,就近乘坐公交车,慢行系统与快速交通实现了无缝对接。

  绿色多了,市民出行的选择也多了。在郑煤集团上班的王飞说,看到有专用自行车道,赶紧买了辆自行车,他每天骑车往返,上下班方式彻底改变。中原西路生态廊道维护工人李福全看到,很多荥阳县城来郑州的人不开车进市区了,而是选择把车停靠在路边,顺着廊道步行或骑行到三环,再坐公交车进市区,既健身又省事,生活有滋有味。

  产业布局有序调整 铲除“三非”土壤,拓宽城市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郑州生态廊道看似是一条加宽的绿化带,实际上,它更像一支资源调配的指挥棒,让产业布局得以有序调整。

  “往里看,高楼一大片,往外看,郑州不如县。”郑州三四环周边一度成为“三非”问题的集聚地,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屡禁不绝。“小作坊生产垃圾食品过去是出了名的多,中央媒体就曝光过多次。”郑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配合生态廊道建设,周边城中村也实施了整体改造,非法生产小作坊彻底失去了藏身之地。据统计,全市取缔“三非”问题企业1453家。

  “企业搬迁进园区,配套完善了,现在看为生态廊道让路值!”郑州宇航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松深有感触地说。宇航电力设备公司原来位于西四环路边,后来搬迁进了工业园区。

  张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如超说,西四环两侧的混凝土搅拌公司、电缆厂和煤矿机械厂,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生态廊道建设中,仅他们村就搬迁各类企业21家。2家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小企业被关闭,6家企业停产整顿。全村一半企业进了工业园区,软硬件都有大的提升。

  建设生态廊道,也是为城市发展“留白”的过程。郑州市副市长张建慧介绍,郑州把拆迁出来的土地通过绿化转换为农业和林业用地,腾出来建设用地指标,用地紧张局面得以缓解。据统计,“两环十七放射”收储土地约1.3万亩,为郑州未来发展留下巨大空间。

  既要“疏”,又在“引”,生态廊道建设让城市周边土地价值大大提升。邻近科学大道西四环附近的翔营村村民感受很明显,两年前由于附近脏乱差,土地出让价每亩40万元招不来商。生态廊道建成后,环境明显改善,现在出让价涨至每亩400万左右,想来的企业络绎不绝。

  城镇化基础夯实

  组团发展廊道相连,城市功能延伸,公共服务贴心

  郑州生态廊道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看是道路添绿,实为夯实基础。

  这两年,郑州市将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做了重新梳理,一改传统的“摊大饼”模式,确定了“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布局。各个县城作为郑州的“组团”,向心发展,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

  “原来郑州到各县城组团之间有一些‘断裂带’,不仅路况不好,而且灯不亮、水不通,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这些硬件设施都上去了,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冰介绍,生态廊道所到之处,实现了空中电缆和飞线入地,一批热力、燃气、供电、供水管道得以新建,一批沿线学校和医院重新改造,公共服务更加贴心。

  7月18日,一场大雨降临郑州,生态廊道所及之处,没有形成内涝,树木花草畅饮的同时,地下蓄水井窖也吃了个“肚儿圆”。 “仅中原西路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有效利用雨水约11.3万吨。”建设项目部副经理刘江说,他们不仅在人行道铺装中大量使用透水砖,而且同步在绿化带中敷设地下雨水管涵,在地势低洼的部位建设收集井窖。该路段55万平方米的生态廊道,能收集利用40%的雨水用于灌溉。

  如今的郑州,满目葱茏,生态廊道继续在延伸。“生态廊道建设是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要素,是资源整合的流通平台。智慧来自群众,推进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我们会将这一民心工程继续努力完善提升。”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 (记者 龚金星 曲昌荣)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