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周翠芳守在25岁爱子的床前,回首往事,掩面而泣
映象网讯(记者 张英/文 刘栋杰/图)朱淮新的人生,有两次重大抉择。
第一次是25年前,当查出儿子患有脑瘫时,他和妻子没有选择放弃。
第二次是3个月前,当淋巴瘤的魔爪伸向儿子时,他和妻子依然选择坚持。
残酷的当下,惯常的思维,也许我们很难理解这对夫妇选择,我们会问,值不值得,后不后悔?
可有一种爱,从不需要理解,只用问,你是不是我的珍宝?
有一种付出,从不需要后悔,只在每一天,把最好的爱给你。
说好永远都不放弃你,永远在一起,不弃不离。
生命·蜷缩
纬五路26号院5楼6病区48床,一连串数字,与朱辰辰25岁的生命骤然连接在一起。
这里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住进的这个病房楼的病人和家属,都知道这里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25岁的青春,应该是生龙活虎,可他那么瘦,身子蜷着,只占了并不宽敞病床的一角。三个多月,从120斤到70斤。
床头柜上,除了几只发蔫的香蕉,几乎没有什么营养品,香蕉还是前几天好心的志愿者送来的。父亲朱淮新和母亲周翠芳一根儿都不舍得吃,那是留给儿子的营养。
一件大到不合体的黄T恤圆领上,顶着一颗与躯体不“匹配”的大脑袋,化疗折磨得他骨瘦如柴,额头上满是磕痕伤疤。他不大与人交流,眼神里一份呆滞与常人不同,是的,他是脑瘫儿。
现在,他的病理史上又多了一个新名字: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
无忧愁·不低头
这个佶屈聱牙的病理学词汇,此前朱淮新听都没听过。
他只知道儿子肚子疼,这是今年3月的最后一天,等儿子晕倒的时候,肚子上已经是一个大硬块。
送到医院,一开始医生只当阑尾发炎,一直输液,病情却不断恶化。等到大小便失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转院,确诊为淋巴瘤,恶性。
7月,朱辰辰进行了第一次化疗。
化疗对身体伤害巨大,他开始吃不下任何东西,极度瘦弱,大腿还没有常人的胳膊粗。
在无菌病床的八天八夜,是身体免疫力极差的阶段,在一个“塑料笼子”里,不能着凉、不准开空调,那几天郑州的天气极热,朱淮新和周翠芳24小时陪护,身体几近虚脱,精神一度崩溃。
这对夫妻就在小本子上一遍一遍写:这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没有忧愁;再大的困难我们见过,从不低头。
礼物·选择
“如果放弃,在25年前我们早就放弃了。”朱淮新说。
在儿子确诊为淋巴瘤之后,不少人劝他们夫妇,这种病治愈率低,还是放弃吧。
放弃?我们已经坚持了25年,怎么可能?
1988年1月3日,临产的周翠芳被送到医院,下午5点开始分娩,可一直到次日上午,孩子都没生下来,只得剖腹,手术一直进行到中午12点,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朱辰辰来到这个世界。
孩子3个月的时候,把手放眼前没半点反应,朱淮新感觉不对劲,就从老家周口淮阳到省城给孩子检查,结果是脑瘫儿,因为难产脑部缺氧所致。
周翠芳接受不了这个噩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每天心里想的,就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
医生、亲友、邻居都劝他俩放弃,“这种孩子不是寻常人家能养得起的。”当时在农村,肢残和脑瘫的弃儿寻常可见。
“既然老天让他来到这世上,不管他是个啥,都是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都得接受。”朱淮新夫妇只认这个简单的理儿。
这是足以改变他们生命轨迹的一次选择。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