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对付电信诈骗 谨记公检法不会电话办案

2013-06-24 06:2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银行员工“多管闲事”,识破一起电信诈骗,保住了郑州市民苏老太太的18万元(详见本报6月19日A06版),而这样的幸运,不是谁都能碰上的。

  5月3日至11日,老太袁某被骗100余万元;6月8日,63岁的刘某被骗87.95万元……昨日上午,郑州市公安局对外通报,今年1至6月份,全市共发生电信诈骗犯罪案件170余起,被骗金额巨大。是老年人防范意识差,还是骗子“道行”太深?记者走近警方,通过大量案例,请教心理专家以解构骗局,警醒市民。

  【公布案例】

  电信诈骗掏空老人钱财

  “在我们调查的所有诈骗案中,电话诈骗是最‘狠’的招数。一个电话就可骗走市民的全部积蓄,让人倾家荡产。”郑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吕传平说,目前电话诈骗态势依旧猖獗。

  4月份,郑州某大学一退休教授被骗走44万元;5月3日-5月11日,8天时间里,老太袁某因电话诈骗,被骗转账一百余万元;6月8日,骗子以身份信息泄露、高清机顶盒欠费为由,骗走63岁的郑州市民刘某87.95万元;6月16日,郑州一退休医生被骗走百余万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失去的,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

  采访时,郑州警方表示此类电信诈骗是利用高科技实施远程犯罪。

  行骗的技术手段

  诈骗分子借助通信线路或银行网络实施诈骗。他们在国外、境外建立诈骗网络平台或利用境外服务器架设诈骗网站,运用网络电话技术任意设置虚拟号码行骗,给侦破带来很大难度。

  【解构骗局】

  诈骗三步骤,环环相扣

  面都不见,只是动动嘴皮,就能让很多受害人倾囊而出。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骗子之所以能频频得手,确实有一番“本事”。

  每一个骗子都做足了“功课”。只是现行的诈骗手法,更加善于利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理由,如以前理由多是“电话欠费”,而现在是“法院传票”、“信用卡透支”、“邮件藏毒”、“医药卡停办”、“高清机顶盒欠费”、“电费激增”等各种理由。 “骗子善于抓住每个接电话人的心理,看人下菜。其实,骗子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心理博弈。”吕传平分析说。

  行骗的常用步骤

  郑州警方通过梳理大量典型案例,发现电话诈骗的脚本一般都是这样的:

  突然接到陌生电话,告诉你一些涉及你、暂时无法确认的事情,如法院下发传票,或者公安局等部门的电话

  利用你的担忧和害怕心理,劝说你把钱转到某个“安全”的银行账号

  受害者转账后,钱很快被骗子转走

  【案例剖析】

  骗子动动嘴皮,咋就“掏空”老人积蓄?

  电话诈骗作案,属于典型的非接触性犯罪。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为何骗子只是动动嘴皮,就能骗取受害人数万、数十万元积蓄呢?个中问题发人深省。

  这是发生在郑州市的一个真实案例。6月3日,家住三全路的刘大爷遭遇骗局,不到一个小时,他主动“送给”骗子87.95万元。

  第1幕

  演员:扮演有线电视公司业务员

  剧情:称有线电视欠费

  目的:诱发市民好奇心,为第二环节下套做铺垫

  道具:网络电话,可任意改号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