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当代作家作品入选高考试题
映象网讯(记者 梁新慧)他是我省的一位散文家,他的散文名作《绝版的周庄》入选了上海高中语文课本;他的几十篇散文多次出现在全国多个省市的语文试卷里;在2011年7月东方今报开辟的“文绘李文祥”专栏中,他创作的《及凌云处尚虚心》作为开篇之作,感动了无数读者……
如今,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中,他的散文《瓦》,又成为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福建卷)。据悉,这是我省当代作家的作品第二次成为全国高考试题。
他,就是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
【喜讯】散文《瓦》成了高考试题
6月13日晚上10时刚过,王剑冰的手机响了,“王老师,告诉您个好消息,我同事的孩子参加高考,考完回来说试卷里有道阅读分析试题是您写的《瓦》。”
这篇散文只有1130字,发表于2012年3月21日的人民日报副刊版。
“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文章一开头,就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则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优美的文字、朴素的情感,全文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敬畏和怜惜,令人回味无穷。在福建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要求考生根据这篇散文,完成三道试题,共计15分。
【幕后】
不到一小时就创作了此文
“其实,我写了很多和瓦有关的散文,而这一篇只是其中之一。”王剑冰说,他关注瓦的缘由还是喜欢,喜欢这种带有生命属性的事物,可能小时候接触的时间久了,或者说有一种恋旧情怀,使他一见到瓦这种本体物质就生发一种奇特的感情。
王剑冰说,瓦是最民间、最生活化的一种生活载体,瓦虽然很薄,但是承受力很强,它能承受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只要不毁坏它,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它总是在那里存在着。“瓦的品质,是那么的坚硬,或者说坚强。可以说,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浓缩”。
“然而,现在的农村逐渐变成小城镇,很多的县变成了市,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而伴随中国人日常生活了两千多年的瓦,正在以十分迅速的速度消失。”王剑冰说,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的驱使下,去年3月初的一天,他坐在书房,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创作了这篇散文。
写散文的作家很多,为什么这篇散文会入选高考语文试卷?
在王剑冰看来,这篇精短的散文,凝练了一些思想,而文字又比较优美,可能比较适合学生阅读吧!
【记录】
他的文章入选高中课本
20多篇散文进入语文试卷
今年57岁的王剑冰,现为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主编,他还担任了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早在十多年前,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绝版的周庄》,当
轰动中国文坛。权威人士说,如果当年没别的作品,一篇《绝版的周庄》就是散文界的丰收年。
果然如此,上海人把此文选入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周庄人把这篇美文雕刻在石碑上作为镇庄之宝,王剑冰也被授予荣誉镇民,同样,这篇散文被福建、山东、广西选入了语文试卷,又成了历次高考模拟试题,还被选入了数十种的散文选本。
近几年来,他的散文《水墨周庄》、《永远的少女》、《历史的裂痕》、《云梦草原》、《八月桂花》、《翔飞于古诗中的鸟儿》等文章多被选入了《考试报》、《与名师对话》、《中学生必读》等中学辅导教材。《古藤》、《阆中》、《天河》、《荒漠中的苇》等20多篇散文先后成为全国多个省市的语文试卷考题,而王剑冰也成为我省作品入围语文试卷最多的作家。
相关链接
瓦 (节选)王剑冰
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拥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