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3日电 清明节前,位于周口市开发区谷庄村的福寿园公墓门外,车水马龙,前来扫墓祭奠亲人的村民络绎不绝。
康楼村的赵梅芝和姐姐、嫂子一起在爷爷奶奶和妈妈的两块紧邻的墓碑前摆上水果和糕点,焚烧纸钱,祭奠故去的亲人。赵梅芝告诉记者:“还是按老传统,清明前来给先人烧纸、上供,惟一不同的是以前在庄稼地里的坟头前,今年搬来公墓了。”去年秋天,按照殡葬改革平坟的要求,赵梅芝家将把故去多年的亲人的骨灰移到了公墓。
赵梅芝说:“在公墓肯定比在荒郊村外的庄稼地里好,公墓有人管理打扫,环境好,又不影响耕种,清明雨水多,至少烧纸再也不蹅两脚泥了。”
记者看到,这个公墓还设有树葬、花葬和草坪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公益性公墓是去年殡葬改革后才建起的,已有1700多位逝者在此安葬,多数是殡葬改革中,开发区所辖的村庄村民平坟迁来的,少数是新亡故的。前几天,在公墓举办的公祭活动,也有不少村民群众参加。
记者了解到,周口农村平坟大多数只是为方便农业机械耕作,削平了地面上的坟头,并未起出埋在地下的棺木。4月1日,商水县城关镇大刘村村民刘进才和家人在埋葬老父亲的麦田边上烧纸钱祭奠。他说:“烧纸钱只是个传统形式,是个念想。俺娘还健在,我觉得侍候好俺娘,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尽孝,比死后烧多少纸都重要。”
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祖先崇拜传统,千百年来,由于“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是否“厚葬”成了衡量中国人对父母尽孝与否的一个道德标杆。尤其是在农村,即便家境贫穷,子女也要花巨资为父母操办丧礼,以免背负民间舆论压力。
拥有1200万人口的周口是全国重要粮食产地,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周口占河南的七分之一。按照国家《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周口市农村属火葬区,禁止在基本农田里堆坟头。但是,由于多年来公益设施投入不足,周口农村火化率只有六成,公益性公墓建设缺失,农田里的坟墓多达350多万座,并每年以7万多座的速度增加,不仅占去了数万亩耕地,而且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耕作,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农民丧葬负担沉重。
2012年,周口市政府实施殡葬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年内实现火化率100%;规划建设3130座公益性公墓、免费提供墓穴以及公墓维护管理服务;落实惠民殡葬,将火化费列入公共财政支出,并提供免费遗体接送服务和骨灰盒;推进平坟复耕,逐步取消旧坟;移风易俗,简办丧事。去年夏秋,经周口各级政府倡导组织,全市农村平掉了200多万座田间坟头。
新的殡葬观念被许多农民朋友接受的同时,传统风俗也仍有很深的影响。也有些群众认为,平坟后影响了祭祖。4月1日,在周口市开发区的麦仁楼村口,记者遇到几位妇女正在麦田里拿着铁掀拢坟头,她们向记者抱怨:“不在坟跟前烧纸上供,烧纸老人收不到,不是白烧了?”其中一位姓赵的妇女说:“去年村里要求平坟,俺都平了,平坟是好事。可是不敢不给老人烧纸呀,谁都有老的时候,将来咋去见老祖宗呢?”
在西华县红花乡寺后刘村的菜地里劳作的农民金得贵告诉记者:“平坟确实是好事,从播种、犁地到收割都机械化了,为上坟烧纸踏坏庄稼的纠纷也没了;可是怕被笑话不孝敬祖先,看到别人拢坟,俺也跟着拢了。”他家去年按照政府的要求平掉了自家的4座坟头,春节期间又重新拢起。
在周口,像金老汉这样持传统观念的还不少。春节和清明前是中原地区祭祖的主要结点。据统计,龙年春节期间,约有7.7%已平掉的坟头重又拢起,而清明前的拢坟现象比春节期间有所减少。目前拢起的坟头约占平坟总量的一成左右。
清明前,记者在周口采访看到,平过坟的田野是一望无际平整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像铺在大地上的绒毯,而有些地块坟头凸兀,特别刺眼。
“改变传统观念需要一个过程。”金得贵的儿子金光华说:“在咱农村,坟头是活人的脸面,没坟头了,怎么祭奠先人?尤其是年长的老人,接受这个变化不容易。如果村里的公墓建得漂漂亮亮,大家都把老坟彻底迁进公墓,不影响祭奠,就没有这些‘面子’上的麻烦了。”
小金的话很在理。记者在周口农村采访发现,凡是未建起公墓或公墓简陋的村镇,重新拢坟的现象比较突出。
针对拢坟现象,周口市民政部门认为,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殡葬改革涉及到新旧思想碰撞,要破除几千年传统习俗,并非易事,个别群众出现一些思想波动也在情理之中。周口市各级政府也在探索改进工作,落实惠民殡葬措施,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基层殡葬服务水平,宣传引导人们更新观念。清明节前,周口市政府为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发出了开展文明祭扫活动的倡议,由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民间红白理事会操办,在公益性墓地设立公祭墙、公祭碑,开展集体公祭、家庭追思会等活动,得到了一些群众的响应和好评。
多年从事殡葬文化研究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认为,作为传统农区,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原地区,周口殡葬改革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了不起。建国以来,我国殡葬改革推进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如何对待亡故了的人的观念不一致。殡葬的问题既是“生老病死”中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殡葬文化更注重对故人精神层面的继承。所以,殡葬改革必须注入文化内涵,比如把公墓建成普通公民的人生文化博物馆,既是祭奠故人,也是启迪生者。 (记者郭久辉)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