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申子仲)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不仅惠及残障儿童,还能帮闲散农村劳力增收。去年10月开始,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始尝试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新模式,并在慈善城市荥阳市的王村镇设立了“家庭寄养楼”。近日,东方今报记者走进了这座小院一探究竟。
●“半托半寄”新模式
荥阳市王村镇王村行政村有4000余口人,这座有着两层小楼的院落位于村子的中央地段,院子看起来像个幼儿园,内有滑梯、康复器具等儿童设施。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多为四五岁的年龄,清一色戴着尿不湿,他们大多数无法正常行动,甚至不会说话。
据了解,这些孩子都已经被附近村民认领寄养。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孩子们在这里由特教老师管理,进行肢体、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晚上和双休日则被附近的“村民妈妈”领回家,在村民家中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生活。
王村三组的宋女士50多岁,领养了一男一女两名孤残儿童。其中4岁的男孩龙龙,患有先天肌肉病症,双腿无法自行打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帮助。
“跟养我的亲孙子一样。”宋女士说,龙龙和自己的孙子一般大,平时在家,孩子们之间沟通得很好。“喂个饭、递个毛巾啥的,平常我孙子还能帮我照顾龙龙。”宋女士说,她家的男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孙子年幼,她没有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当村子设置了“寄养家庭”后,她就第一个过来领养了两个孩子。
●新模式堪称“三赢”
按照规定,福利院会根据每个孩子残疾程度不同,对每个寄养的家庭每个月都有相应的寄养补助。像认领了两个孤残孩子的宋女士,每月可领到1000元左右的补助经费。
这种全新模式不仅把专职特教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为农村闲散劳力提供了在家挣钱的工作机会。同时,也丰富了被寄养在农家的残障儿童的生活和阅历。
“现在,附近有不少家庭主妇来预约要收养孩子。”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李文莉说,这种模式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先在北京试点,继而在全国各地推广。郑州还是首次尝试,去年10月,由社会爱心企业出资30万元在此设置了硬件设施,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将80名孤残孩子带到了这里,很快就被该村有条件的家庭一一认领。
据了解,全国约有60万孤残儿童,这些孩子不仅有身体和智力上的残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融入社会的心理疾病,而“家庭寄养”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他们和健康正常的孩子生活吃住在一起,提供给他们一个趋于主流社会的成长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心理和个性的养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