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农业大省河南来说,城镇化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河南数千万农民实现“城市梦”的期盼。
河南省近年来积极探索的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双轮驱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线图,也成为代表们热烈讨论的政策创新之举。
●两个场景传递河南城镇化之难
本届两会上,河南代表团有两个场景引人关注。在7日举行的河南团全体会议上,来自濮阳市西辛庄村的农民代表李连成提出了农民的四个梦想:“第一是实现温饱,第二是想让孩子就近找一个好的学校,第三是想就近找一个好的医院,第四是想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
讲完四个梦想,李连成提高了嗓门说:“我认为中国梦就是农民梦,农民梦就是中国梦,只有实现了农民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李连成的话获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支持。
此前一天,在河南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算了一笔账,河南现在粮食不仅自给,每年还拿出300亿斤到400亿斤支援全国各地。他接着说:“可是,种粮食要有多高的付出?一亩地一年两季,刨除成本,净赚大概500元钱,就是普通工人做工5天的工钱,河南人均只有一亩地,粮食不值钱,但粮食价值是用钱衡量不了的!”卢展工的讲话同样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支持。
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传递出河南在城镇化道路上面临的难题。2012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4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正是河南需要破解的难题。
●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
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让所有的农民都进城,不太现实;农民城镇化享受了城市公共服务,如果没有就业和收入,也待不住。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为破解难题,河南一手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手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探索一条“双轮驱动”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土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就近城镇化”。
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市长王战营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河南正在探索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他说,新乡县古固寨镇后辛庄村一位农民2010年举家搬进多个村庄合并的“祥和社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10亩地,原来孩子们外出打工,一年收入不足3万元。搬进社区后,孩子们回乡进入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工作,10亩耕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每亩地年租金1000元,两位老人给合作社打工还有工资。目前,全家年收入近8万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的土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腾出了空间。2012年,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3%,吸纳就业能力大大增强,从2011年起,留在河南省内、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360万,首次超过了省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政策保障让农民“城市梦”不再遥远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让农民上楼,最根本的目的是让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县城、镇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具有幸福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市长刘国庆说。
河南省通过创新政策措施,保障农民长远利益,让“上楼”农民分享到制度红利。平顶山舞钢市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为农民的房子办理了房产证,使“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就是农民最欢迎的政策之一。
河南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蓬勃展开,还带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辉县市裴店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代表和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代表均从自家企业捐资数千万元为群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房。
裴春亮代表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获得了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探索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让更多农民实现自己的“城市梦”。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