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1月9日刊发的河南日报记者朱夏炎、平萍采写的通讯《吴树兰回村记》持续发酵,读者反响依然强烈。在吴淑兰服务的大吴庄村,村民去县城买来刊有该报道的大河报,争相传阅。在我省的驻村干部中,也掀起对吴树兰事迹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吴树兰同志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驻村干部:为有这样一位楷模自豪,今后要以她为榜样
昨天,新蔡县孙召乡大吴庄村村民从县城买回的5份刊登有《吴树兰回村记》长篇报道的本报,在村里几乎都被翻烂了,还在争相传阅。村民们含泪告诉记者:“吴树兰,为了使全村437户都致富,每天风风火火,是天底下打着灯笼难寻的好支书。”
媒体报道后,吴树兰的事迹在我省广大驻村干部中传播,引发热烈讨论。从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下派到漯河市开发区后谢乡挂职锻炼的尤振璋,现任后谢乡党委副书记,他通过大河报了解到吴树兰的事迹后倍感振奋。他说:“我由衷为省直下派干部有这样一位优秀楷模感到自豪,同样作为下派干部,要学习吴树兰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忘我工作,践行党员本质。”尤振璋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将汲取吴树兰因地制宜服务三农的科学发展理念,以吴树兰为榜样,为后谢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81岁老母亲:“为啥回村当支书,到今天我才完全理解”
昨天下午,吴树兰的二妹给其不识字的81岁老母亲吴张氏读报。老人一字一句听完报道后,拍着二女儿的肩膀说:“大妞(吴树兰)为啥回到村里当支书,到今天我才完全理解,咱干得值!”
吴树兰住在村委会,一间小房子。她每天天不亮起床后,就开始忙碌村里的事情,直到深夜才返回住处。昨晚11时,吴树兰返回住处时,母亲吴张氏已给其暖热了被窝,坐在被窝里正在等候。
“母亲天天如此。”吴树兰说着,眼圈湿润了,“在村里干,是最基层接地气,作为空间很大,母亲心疼我,怕我夜里受冻给我暖被窝,给了我干好每天工作的巨大精神支持。”
吴树兰:驻村再有半年多结束,已申请去更加偏远山区
吴树兰再有半年多,驻村工作就该结束了。她向大河报记者透露:已向上级领导部门递交了申请,驻村结束后要去更加偏远、更加贫穷的山区任村支书,帮助那里的乡亲早日脱贫致富。
昨天,吴树兰还在大河网开设博客,发布了几篇驻村日记和网友分享。她对读者和网友们表达了感谢,“我会把你们的关心当成动力,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农民早日过上同城市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她还希望网友们用智慧、爱心,多给贫困村出主意、想办法,并欢迎大家去大吴庄村看看。
评论员毕晓哲撰文称,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就是6000余名驻村书记中的模范和代表,也是新时代呼唤的共产党人形象的象征,也是如何当好优秀共产党员、如何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现实“标杆”。公众更真切呼唤有更多的“吴树兰”,在官员中涌现出更多的像吴树兰这样的“第一书记”。(首席记者 李钊 见习记者 张丛博 刘学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