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兰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奶牛场和养鸭场看看,也经常动手帮忙
“只要是她想干的事儿,拦也拦不住” 像她这样的“第一书记”,全省还有6000多人
接地气的“走转改”报道《吴树兰回村记》,自河南日报、河南商报等媒体刊发后,引发热议一片。该报道是怎么出炉的?吴树兰,这位看似农村妇女的驻村干部是如何被发现的?昨日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了该报道的作者之一——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部主任平萍,为您揭开文稿背后的故事、细节与缘起。
借吴树兰说说省委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举措
河南商报记者:《吴树兰回村记》刊发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个人物是怎么被发掘出来的?
平萍:这与去年9月跟省委书记卢展工去驻马店调研有关。
当时,驻马店安排的一项调研内容,就是去大吴庄看望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皮肤黝黑、不修边幅的吴树兰,根本不像从省直机关下来的干部,书记得知自己认错人后很是吃惊,说,你们看看吴树兰同志,哪像个机关干部,简直就是个农村妇女。
不容易啊!卢书记连连感慨,特别深入地了解她的驻村情况,本来只安排30分钟时间,结果光座谈就进行了整整一个小时,后来又去考察奶牛场、养鸭场,离开大吴庄时天已经黑了。
加上吴树兰是我省首批驻村“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大的,53岁;又是唯一的女同志;也是级别最高的,当时是正处级;回来后,跟朱夏炎社长一汇报,朱社长很兴奋,感觉这个人物有故事,下派“第一书记”有成效,可以深挖。于是,朱社长很快就专门抽出时间带领我去大吴庄进行深入采访。
河南商报记者:吴树兰的事迹,在驻村干部中算是一个特例,还是具有广泛代表性?
平萍:她挺能代表省里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写她一方面是她本人事迹感人。另一方面,三年来,我省已经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6000多人,具有相当规模,不再是个案。
我们也曾报道过,在省环保厅驻安阳县盘金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海付恒的努力下,将贫困山区的村子整体搬迁、脱贫致富的故事,这个驻村“第一书记”思路也很新颖。
我们很想借吴树兰这个事,说说省委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举措。她的事迹,很能代表省委下派“第一书记”的用意,就是要改变农村的面貌,派下去的干部必须是有高度、有能力、有思路、有境界的。我们也希望媒体下一步能关注全省更多的“第一书记”。全省6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变村子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商报记者:不少媒体曾对吴树兰关注过,但较为零散,不成体系。这篇报道里有大量的个人日记、细节和故事,采访过程是否顺利?
平萍:这个报道我们前前后后去了大吴庄3趟,跟吴树兰长聊过多次,也去过她家。她女儿回来探亲那次,还一块吃饭聊。与吴树兰本人打电话沟通更是不计其数。
吴树兰跟很多实干的人一样,说话很实在。要想发掘感人的细节和闪光点,必须不停地聊,大海捞针一样翻阅她的日记等资料。比如有时候看到她日记里记了一件事,很粗略,一带而过,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是新闻点,就要赶快把这件事记下来,拨通她的电话,细问究竟。采访时的感受也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揣摩人物、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写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