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是花园式小区,出门就有学校和医院,政府还成立了职业培训班,教技术还帮着介绍工作,每月可以领保险金……”1月8日,郑东新区祭城路街道办事处金龙社区居民王永安告诉记者,通过征迁安置他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该如何用?10年来,郑东新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和谐拆迁、市场化运作、土地集约节约使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河南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宝贵经验。
砥砺奋进,足音铿锵,郑东新区在郑州城市发展史上无疑是最具华彩的一笔。从一张白纸到巨作呈现,在改革中破解建设难题,在发展中解决建设之困,新区前进之路越走越宽广。
和谐征迁
让失地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城市化不是简单土地性质的变更,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城市化”问题。郑东新区面临拆迁任务之大、解决民生安置任务之巨,成为建设的第一道“拦路坎”。难题就是新思路的发端。郑东新区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关怀下,以人为本,一切从被征迁群众利益出发,探索出了一条拆迁安置、村民变市民的和谐之路。
自第一个村庄征地拆迁正式启动,郑东新区探索出以“两转变一纳入”为核心的和谐征迁安置模式。即实行合理土地拆迁从高补偿;择优选取安置小区位置,高标准规划建设;实施“阳光拆迁”,探索建立了拆迁过程、附属物数据、咨询电话、执行标准“三公开一统一”制度;以失地农民为重点,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就业、养老等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被拆迁群众还享有土地开发收益。2003年郑东新区对东周村2800多户村民实施了整体拆迁,安置补偿后,还帮助村集体将预留地和一部分资产作价成立股份制公司,股权量化到每个村民。通过积极运作预留发展用地,2011年底,按股分红东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一位负责人指出:“这种模式不仅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同时让被征地农民成为集体公司的股东,获得长远的发展权益,很好地实现了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10年来,郑东新区顺利完成了97个自然村近10万群众的征迁安置工作,使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
创新模式
资本运作为建设增添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豫视察曾评价说: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不但郑东新区建设起来了,整个城市建设也活了。
市场之手点“土”成“金”。坚持走“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郑东新区采用少量财政投入建设高规格基础公共设施,“抛砖引玉”成功吸引大批投资商入驻,10年时间累计完成区域固定投资1600亿元,使一座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东区全新呈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境引商,项目带动”,郑东新区市场化运作历经了“求商、招商、等商、选商”四个阶段。如今入驻郑东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管理、财务公司等业态齐全,郑商所、百瑞信托、汇丰银行、麦德龙等近5000家企业汇聚。
最新的数据显示,入驻东区金融机构分别实现存款、贷款、保险额度2.15万亿、1.27万亿和298.7亿元,占到全省比率的71.4%、64.9%和50.6%,市场化运作成效显著。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郑东新区再次梳理产业脉络,明确金融为主导产业,高端商贸为支柱产业,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旅游、文化传媒、中介服务和高端物流为六大配套产业的“116”发展布局,为未来经济新增长蓄积能量、提供支撑。
集约节约
做细土地文章为发展奠定基石
郑东新区15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先行重任,10年来新区不懈探索土地复合型开发和集约节约式使用,不断使辖区土地单位面积价值最大化。
通过楼宇拓展地上空间。CBD区域是成功实践的范例之一:两圈60栋高层楼宇围合成环形矩阵,环道之间镶嵌着时尚、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集金融服务、商务娱乐、信息科研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郑东新区CBD具有“24小时城市”的功能,被誉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CBD”之一。
通过开挖向地下寻求发展。中央商务区内已建设了9座大型公共地下停车场,新增停车位超过1.5万个;未来龙湖CBD副中心交通系统,将由地下、陆面、水面、高架组成,土地空间将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地面仅通行公交、出租、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等全部进入地下的环保交通格局。
伴随建设开发的提速,郑东新区在土地刚性需求的现实面前,做“细”文章,创新建立了土地供应片区价格制度,通过用途、容积率、供地方式等通盘考量和精确测算,将每一地块标出最低限价,并进行公开公示,从制度上堵塞漏洞,促进新区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五千多年前,华夏的人文始祖在这里缔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三千六百年前,作为商王朝都邑,她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今天,因为郑东起新城,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记者 李 林 赵振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