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牵线 百岁老人重续同学不了情

2013-01-04 06:4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我很想念你妈妈呀!”接通宋映雪女儿宋致新的电话,郭力老人非常高兴。

  ▲“她在学校是个‘武状元’!”宋映雪老人委托记者打听老同学郭力的下落。

  一个文状元,一个武状元;一对好姐妹,一段世纪缘

  核心提示

  一对百岁老人跨越世纪的同学情缘,通过本报记者的牵线搭桥,得以延续。

  “我有个开封女师的同学叫郭力,她是个武状元,不知道还在不在,你们能帮我找找吗?”去年11月下旬,本报记者赴京拜访1942年河南大饥荒亲历者宋映雪女士。访谈中,这位百岁老人不经意间提及一个问题。回到郑州,经多方打探,记者终于获知了郭力的确切消息——老人不但健在,且笑言自己“眼不花耳不聋,心灵手巧,身体可好呢”。

  值得一提的是,郭力老人是大河报多年的“粉丝”,曾因替居民排忧解难,义务当“播音员”给敬老院老人们读报而被本报报道过。

  近日,在本报记者安排下,现居郑州的郭力老人拨通了宋映雪之女宋致新的电话,向远在北京郊区的老同学宋映雪问安。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暂时无法谋面的一对好姐妹,约定以飞鸿传书的方式“见字如面”,再续百岁友情。

  【追忆】“俺俩一文一武,都是学校名人”

  生于1914年的郭力,比宋映雪小一岁。上世纪30年代初,她们同在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求学。

  敲开郑州市老年公寓520室房门,记者如约拜望郭力老人。

  “是大河报记者吗?外边冷,快过来坐。”见有人进屋,郭力老人笑吟吟地伸手招呼。

  屋里暖气很足,老人双腿盖着薄被,上穿暗红色单衣,显得干净利落。

  老人床头,放着一摞大河报。“我一直订你们报纸,大河报是我的一个学习工具。”她拿着报纸,大声说道,“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老年人时间不多了,更应该比年轻人多干活,快干活。”

  看老人兴致盎然,记者取出本报出版的《回到一九四二》特刊,给她看“宋映雪追忆丈夫赵悔深踏访河南大饥荒灾区”的报道。

  “哎呀,宋映雪?她是我在开封上学时的同学。赵悔深的笔名叫李蕤,我也认识他。”老人用手触摸着报纸上宋映雪的照片,急急询问:“多少年没见过宋映雪了,她还在吗?你们见到她了?”

  记者向郭力老人讲述了前不久拜访宋映雪的经历,告诉她宋映雪身体挺好,非常牵挂她。“宋老太太说你是武状元,功夫了得,是这样吗?”记者问。老人闻听,异常惊喜:“宋映雪还活着,太好了。她的文章漂亮,特别能写,是个文状元;我是少林拳传人,特别能打,大家封我武状元。俺俩一文一武,都是学校名人哩。”说着,老人挥掌摆了个功夫pose。

  生于1914年的郭力,比宋映雪小一岁。上世纪30年代初,她们同在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求学。“俺们都是教育专业,宋映雪比我高一届。”郭力老人回忆,1932年夏,开封大专院校成立了“青年抗日救亡委员会”,她和宋映雪都是会员,“那时候,宋映雪经常发表文章,1933年和1934年,她连续两次获得学校和省教育厅演讲比赛第一名。”

  说到这儿,老人话锋一转:“我也不差啊。我代表学校去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比武,用一只手和一条腿就把对手打到台下了。从此,‘武状元’的名号就传开了。”

  记者注意到,郭力老人的床头,摆放着3样自费订阅的报刊——除了《中华诗词》和《解放军文艺》,就是本报。

  【情怀】“我喜欢读报,大事小事都爱操心”

  一年过去了,郭力老人读报当“播音员”的事儿口口相传,本报为此采访了她,发了稿。

  “老太太没事就读报纸,嗓门可高。恁大年纪了也不嫌累,心劲可真大。”照顾郭力老人的护工说,老太太读书看报从不戴眼镜,记性又好,“她是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一辈子没停过学习,她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事,也关心咱国家的大事。”

  早在2004年居住在郑州市管城区新南里时,郭力老人发现家门口的胡同变成了汽车乱行的马路,居民们行走非常不便。她向本报投诉,后经警方现场勘察,这条胡同被设置了禁行标志,恢复了大家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2005年,郭力搬进郑州市五里堡敬老院。她每天早上收到大河报,首先把涉及政情民生的重点新闻用笔标出来,完成“编辑工作”,然后义务为院里的老人们播报一小时新闻。天冷时,她的房间就成了临时“播音室”,一群老人聚集在房间里,听她“说”新闻。一年过去了,郭力老人读报当“播音员”的事儿口口相传,本报为此采访了她,发了稿。

  记者提及往事,郭力老人哈哈大笑:“我喜欢读报,大事小事都爱操心。老年人最喜欢听国家出台新政策、儿女孝顺、犯罪分子被抓住这类事。大河报那个‘厚重河南’写得挺好的,长知识,长见识。”

  跟郭力一样,老同学宋映雪也喜欢读书看报,笔耕不辍。在北京寓所,宋映雪每天都要读一段文章,写几幅毛笔字。两年前,宋老太太由家人陪着登了长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衣着鲜艳参观鸟巢,热情讲解首都名胜古迹,许多中外游客纷纷找她签名合影,被誉为“最年长最美丽的奥运志愿者”。

  “浩劫远去七十载,岁月难磨旷世哀……”——这幅刊登于本报,寄托着宋映雪对河南大饥荒深切纪念,以及对丈夫深情追思的亲笔题词,让郭力老人感叹不已:“宋映雪文章写得好,毛笔字写得也好,我真羡慕她。”

  【连线】“要是能见面,俺俩说上三天三夜”

  郭力老人告诉宋致新:“虽说战火连绵,俺俩断了联系,但我从没忘记过你妈妈……”

  拜望郭力老人之前,记者先致电宋映雪的女儿宋致新,就两位老人能否直接通话征求她的意见。“老妈耳朵太背,我担心她听不清,加上她前段时间刚生过病,怕她过于激动影响身体健康。” 宋致新建议由自己接听电话,录下声音,再转述给母亲。

  “老太太,我们有你老同学女儿的电话,你想听听她声音不?”记者试着问郭力老人。“好啊,给我接通吧。”她挺爽朗。

  接过手机,老人对着话筒大声说:“是致新吗?问你妈妈好啊,我很想她呀。”

  “郭阿姨你好啊,我妈妈也很想念你呀。”电话那端,传来宋致新浓郁的河南乡音,“我妈身体挺好的,经常念叨你。你现在身体咋样?”“我好着呢,眼不花耳不聋,心灵手巧。我穿的衣服呀,都是我自己缝的。”郭力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们了,你哥哥长得仿你妈妈,你爸爸还是恁帅。要是能跟你妈见面,俺俩得说上三天三夜啊……”

  电话里,郭力老人回忆当年住在开封自由路,赵悔深常驮着孩子“请我讲故事,我讲的故事你哥哥最爱听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悔深筹建河南省文联,宋映雪在省妇联宣传部工作,办《河南妇女》刊物,“那时我是诗歌编辑,经常和你妈妈(指宋映雪)交流文学”;她还讲到抗战期间到四川成都女中、峨眉师范教过6年书,“那时你妈妈在开封和洛阳,也当老师。虽说战火连绵,俺俩断了联系,但我从没忘记过你妈妈……”

  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连线,郭力老人沉浸在了对过往岁月的无限回忆和感念里。

  【约定】“我们互相写信,来个‘见字如面’吧”

  她一笔一画写下老同学的通信地址,核对无误后,紧紧攥在手里。

  老同学宋映雪身体康健,让乐观坚韧的郭力老人倍感欣慰。

  “致新呀,我想见见你妈妈,她能来郑州吗?”老人向宋致新发出邀请。“现在天太冷了,走不了啊。再说,你们都是百岁老人了,路途太远,行动不便呢。”宋致新答应老人,一定向母亲转达她的问候,向母亲详细汇报她的生活状态。

  记者告诉郭力老人,宋映雪儿孙满堂,生活舒畅,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花衣裳”,用她自己的话说“越活越年轻,越活越返青(河南方言,意为恢复活力)”。老人乐了:“返青了好。”她指着满头银发,“你看看,我这后面的头发又变黑了,是不是也返青了?”记者仔细观察,银丝间果然生出了丝丝缕缕的黑发。

  听宋致新说母亲行动不便,郭力老人显得有些“不服气”,她说:“你对你妈妈说,郭阿姨能坐飞机去看她,飞机坐不了,我还能坐高铁。你不知道吧,郑州到北京通高铁了,大河报都登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快得很。”她边说边扬着手里的报纸。

  毕竟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她们约定,两位百岁老人先用通信保持联络。“我们就互相写信,和宋映雪来个‘见字如面’吧。”郭力老人取出压在枕头下面的小笔记本,一笔一画写下老同学的通信地址,核对无误后,紧紧攥在手里。

  告别郭力老人时,宋致新给记者打来电话:“请把郭阿姨的照片发到我电子信箱吧,老妈急着想看看她同学现在的模样。”(记者 孟冉 文 李康 图)

责编:刘占英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