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把做好的鞋垫整理好
“市民朋友:如果你家有穿不着的旧棉袄、棉鞋,只要结实、干净、耐磨就捐出来帮帮我们的老乡……”这一段时间,家住黄河路40号院66岁的刘春娥,只要有时间就跑到商场、马路边发放这样的宣传单。免费给郑州一些工地上的农民工兄弟送旧衣、旧鞋,刘阿姨已经坚持了23年。有时,还为他们缝补衣服、被子。这几天天冷了,给她打电话想要棉衣、棉被的农民工有上千人,阿姨心里很难受:自己实在拿不出来那么多东西,只好发传单求助。
上千农民工要棉衣
阿姨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昨日上午9点多,黄河路40号院内,刘春娥阿姨坐在门口的缝纫机前,为农民工们赶制“御寒鞋垫”。
60多平方米的房间空间太小,缝纫机只能摆在门口。外面阴天,房间内的光线太过微弱,即使开着客厅大灯,刘阿姨也不得不打开台灯来补光。旁边沙发上、凳子上放着几摞新做好及未完工的鞋垫。
她边整鞋垫边和记者聊天。这段时间天一冷,给她打电话要棉衣的农民工有上千人,虽然她四处“募捐”,向亲朋好友“搜刮”旧棉衣,但还是供不应求。她只能先给他们赶制一些鞋垫送过去。
“真厚!”记者摸着足有十几层厚的鞋垫说,做得真好。
“就得厚实一点。”她笑着说。因为农民工天天在工地上干活,经常和水、泥打交道,脚容易出汗,鞋里也经常黏糊糊的,鞋垫厚一点才能吸汗隔潮、平整保暖。
“做鞋垫很麻烦,至少要10道工序。必须是纯棉的料子,这样穿着才舒服;还要洗烫,用消毒液消毒,晾晒,抹糨糊,上面儿,封里子。”她说,这些鞋垫原料也是她“讨来”的旧布料加工而成的。
说话间,刘阿姨家里的电话不断有人打来。“又是要棉衣的,现在确实没有了。”刘阿姨很是无奈。
在其电话旁边,记者看到,一个破烂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几千个电话号码。“我家1995年安装了电话,这上面有的是受助农民工的号码,有的是热心市民的号码。”她说,这么多年,光本子就用了几十个。
为农民工送旧衣物
阿姨已经坚持做了23年
为啥这么多人知道家里电话?面对记者的疑问,刘阿姨递过来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民工朋友:我愿把你们当娘家人,免费为你们送旧衣物、旧被子、旧鞋子;免费为你们缝补衣服……
“这是我的名片,一年能发出去上千张呢。”原来,每次她上街或者坐公交车,只要看到有农民工兄弟,她就会主动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
让她愿意把农民工当成娘家人对待的缘由,来自于1989年的一件事。
当时,有一个亲戚的儿子来郑州打工,孩子妈妈让她去工地上看看。一到地方,她就流泪了。
“孩子和很多工友大冬天都睡在地上、沙堆上,褥子、被子都是又薄又脏。穿得也很单薄,在冷风中不停地打哆嗦。”回到家后,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她赶快把家里的旧棉衣、旧棉被收拾一下给孩子送过去。不仅给亲戚的儿子送,还给孩子的工友送,并自己印了名片,发给有需要的农民工朋友,需求越来越大, 她就从亲戚朋友家寻些旧鞋、旧衣、旧被,拆拆洗洗,消消毒,再做一些鞋垫送到工地上,至今已坚持了23年。
为何能坚持23年
“需要,因为他们太需要了!”
有人曾经问过她,是啥让她坚持了这么多年?
“需要,因为农民工太需要了!”她说。上个星期,她把“募捐”过来的旧棉衣送到东区一个工地上时,绳子还没解开,就被农民工们一下子抢完了。说起这件事,刘阿姨依然感慨万千:“他们实在是太缺御寒的棉衣了。”
她说,每次到工地看到工友们开心的样子,她认为自己做对了,做得值!对于自己的执着,家人都特支持她。
她说自己就是一个桥梁,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工。所以,她印了宣传单和名片,发给市民,发给农民工,希望市民们献出爱心,也希望农民工在寒冷中得到一丝温情。
(记者 徐曼丽 实习生 耿高林 杜小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