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更名,“老人”改叫“长者”,提出“精神赡养”
核心提示
目前,全球每9个人中就有一人年龄在60岁或以上。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全球每5人中有一人,而在中国将为每3人中有一人。
今天重阳,今年节前热议的一些新词,也再次证明养老服务将越来越走“心”。
热词1:智慧老人
一位退休的林业专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创下了近亿元的效益。在广西举行的离退休人才交流大会上,记者听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广西人才交流市场采访时,人才交流中心一位姓刘的接待员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10多家企业,通过电话、网络或直接前来询问,希望寻找有技术能力的退休人才。
不过,针对228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发现,近60%的企业还是希望通过聘用老年人来“降低成本”和“避税”,因为退休老人不需要交纳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
广西社科联专家韦政委认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退休老人每年为国家创造的财富仍然达上万亿美元。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挖掘老年人的潜力,并完善各种制度,完全可以发挥退休老人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
退休专家为公司挣近亿元
见到老年人要称“长者”
热词2:温馨更名
见到老年人不谈“老”
“老年痴呆症”拟规范为“阿尔茨海默病”;
又逢一年重阳节,与老年人相关的一些称谓悄然发生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社会学家王开玉称,“老年痴呆症”等更名引发的讨论,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尊重。
热词3:精神赡养
一些国家鼓励老人用机器人帮助生活
随着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必须在社会上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据上海社会保障部门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精神赡养”已与“社会养老”“居家养老”等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专门空出岗位;对那些患病在床的老年人则鼓励其使用各种新型机器人和电子工具来自主完成翻身、洗澡等日常生活步骤,这也都属于“精神赡养”的范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