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民落户新型农村社区 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2012-09-05 07:10 来源:东方今报

  在毗邻310国道的巩义市竹林镇竹苑花园社区旁,有家不起眼的小吃店,门面不大,招牌不小,几个遒劲的大字很是扎眼:“持续小吃店”。店主叫刘俊刚。他告诉东方今报记者,门头匾额是镇党委书记赵明恩题写的。

  书记给小吃店起名

  昨日上午10时许,刘俊刚店里店外一个人忙活着。

  45岁的刘俊刚,老家在信阳息县东岳乡石菜园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88年,竹林镇(此时还是竹林村)兴起的小工业急需工人,时年二十出头的刘俊刚便跟随乡友来到了竹林,“石灰窑、煤矿、老面粉厂,我都干过”。

  1992年,刘俊刚在竹林成了家,夫妻俩干起了小吃店,经营胡辣汤、豆腐脑、凉皮、米皮,全天营业,起名叫“风味小吃店”。生意不大,味道不赖,客人不少,口碑不错。

  小店离镇政府不远,紧临310国道,镇里的领导常打这儿过,也喜欢到他的摊儿上填填肚子,镇党委书记赵明恩也是常客。

  2010年秋天,赵明恩有天又来吃早点,他说“风味小吃店”的名字太普通,想帮刘俊刚换个名。“没几天,镇里就把做好的匾给送来了,比以前大气得多”,刘俊刚乡音未改,“赵书记给咱家小店起的名儿叫‘持续’,意思深着呢,咱虽然是个老粗,也知道这里寄托着‘可持续发展’的厚望。咱还得好好干,不能满足”。

  记者问老刘现在两口子一个月能挣多少?刘俊刚笑笑:“总得好几千吧。”问及具体数据,他挠挠头:“能不能不说啊。”

  老婆比他有“野心”

  竹林早在1994年撤村建镇,1996年竹林镇第一次实现全镇居民化,刘俊刚和妻子就在这个时候把户口迁到了竹林,正式“变身”为城镇居民。2006年竹林镇再次扩容吸纳了周边3个村,2010年再次实施城镇化全民“村改居”。历史上的多次城镇化举措,使得竹林镇的人口由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的2600人,扩展到如今的近2万人。而其中,有8000多人是被这里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形势吸引来的外地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和刘俊刚一样,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

  2006年,刘俊刚在竹苑花园社区买了一套137平方米的住房,乔迁新居的同时,还在小区旁盘下了现在的新店面。两口子都办了医保和养老保险,在竹林出生长大的儿子,今年又考上重点大学,刘家可谓喜上加喜,喜事连连。

  “这两天,我爱人徐成霞去江苏考察项目了。”刘俊刚透露说,老婆比他有“野心”,还想做点大生意“可持续发展”。

  无数个竹林扑面而来

  刘俊刚现住的竹苑花园,是个7层建筑,虽然建得比较早,楼下药房、饭店、超市、理发店也是一应俱全。

  记者随意敲开小区几家业主的房门。宽敞的房间装修得一个赛一个,40多英寸的平板电视、双开门冰箱、空调、电脑已是非常普及和普通。刘俊刚告诉记者,“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吃水都很困难,每天都是用拉水车往各家送。回头想想,现在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真像是做梦”。

  走在竹林镇的街巷。绿树成荫,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商业街面门类齐全,物丰价平。一排排新建的社区大楼拔地而起,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备齐全,给人带来对未来新生活的无尽遐想。

  “村变镇,镇变城”,村民变市民,山沟变景区。总是先行一步的竹林人,早早就提出了“两高一带”城镇发展战略,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竹林人以“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文明塑镇”,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今年8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有一篇题为《中原旧貌换新颜》的文章,文章说,“竹林的发展,是河南农村的一个奇迹,是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如果说当年的竹林只是一个个案,那么,今天的中原大地,无数个竹林扑面而来”。(首席记者 申子仲)

责编:蒋宇飞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