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这一片低矮的棚户区,还是这一间破旧的老房子,还是这一条幽暗的地下道,还是这一对乐观的老夫妻。和两年前的8月底记者看到的一模一样,郑州退休夫妻陈新年和刘舒拉仍旧过着“半穴居”的生活。盼着住上廉租房的心情,也因为漫长的等待,淡化了最初的迫切。
2010年的9月1日,东方今报报道了有着煤矿掘进经验的陈新年,在自家后院挖了个地下室、应对房价飞涨的事,当月,中原区廉租办就到陈家调查,让陈新年夫妇填了表申请廉租房。时隔两年,东方今报记者再次走进陈新年的家,没想到……
陈新年的“穴居”故事
陈家所在的棚户区,位于郑州市西站路与秦岭路交叉口东200米路南的一条深巷。
巷东的一片低矮的老旧平房共有4排156户,属于已经破产倒闭的老印染厂家属区。
棚户区上方是高压线塔扯出的一条条电线,与不远处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一对比,这里给人的感觉,像是时光一下子倒退了四五十年。
陈新年的家就在棚户区的西头儿,占了将近4分地,因为“把着头儿”,他开挖地下室也不影响邻居。从2006年开始,曾在平顶山煤矿当过掘进工的陈新年突发奇想,用自己的技术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于是,陈新年每天戴着矿灯和头盔,抄着抓钩、小铁锹,在院子里开掘巷道,一锹一锹地挖土,一盆一盆地倒土,一厘米一厘米地掘进。
4年,陈新年真就在自家挖出了一个深5米多、宽70厘米、长10多米的巷道,以及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标间,住房面积一下子拓展了30多平方米。
2010年9月1日,陈新年为妻子女儿挖房子的事,被省会媒体关注,陈新年的大名迅速蹿红。
廉租房至今没住上
进入今年8月,郑州连下了几场大雨。8月26日还是一场暴雨。28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陈新年的家。
两年不见,已经65岁的陈新年消瘦了些许。他指着老房子说,这几场大雨并不碍事,因为他设计的地下室具备完善的防水措施,而且达到了8级抗震标准,“倒是老房子漏雨漏得厉害,天花板有4个地方漏,26日我往外端了好几脸盆的雨水。”
记者记得2010年10月刮大风的时候,陈家的房顶差点被掀翻。
当年陈新年因为挖房子成为新闻人物后,他的境遇也备受政府部门的关注。2010年10月,中原区廉租房办公室工作人员曾找到陈新年和刘舒拉,让他们填报了“廉租房申请表”,并告知媒体记者,陈家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会很快享受到这项优惠政策。
2012年8月28日,刘舒拉告诉东方今报记者,廉租办最初说她家“符合条件”,后来又说“特事特办”,让她家和5户邻居家一起,从当年的11月起,每月领百十块钱的住房补贴。她家现在每月确实有102元的补贴。
当年,廉租办也曾答应分配他们家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这着实让他们一家三口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廉租办的人又对记者说‘他们不知足,想住大房子’,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也因此闹得越来越僵,一直拖到了去年年底,就再也没了消息。”
刘舒拉说,她和陈新年每月也领有一些退休金,不符合每月生活费必须低于850元才可申请廉租房的政策规定。后来,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生活还是老样子
刘舒拉说,两年前陈新年挖地下室的事儿被媒体关注后,棚户区许多人羡慕陈家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都认为他们家肯定得到政府的“额外”关照,会搬出去住上宽敞的大房子。也有许多邻居认为大家都能搭上陈新年“挖”来的“顺风车”,棚户区会在上级的关怀下,进行大的改造或迁到更好的地方。而陡然升腾起的兴奋火焰,最终也慢慢散去,生活恢复到了他们习惯和熟悉的样子。
走在窄窄的棚户区小道上,两旁低矮的房檐几乎碰到头。
这片建于1980年砖瓦结构的平房,每户的面积只有15.17平方米,没有双气,没有独立卫生间,直到现在,这里甚至还没有接通电视闭路线。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棚户区的156户老住户已经搬走了近三分之二,这里的大部分房子已出租或借给了亲戚住。而租金也由两年前的每月50元,涨到了现在的100元左右。
记者参观了住户张先生的家,阴暗潮湿拥挤的房间里,几乎没一件像样的家具。这本是张先生哥哥的住房,前年哥哥买了小产权房搬了出去,他和妻儿便借用栖身,“一下雨,棚户区80%的房子都漏……之所以还住在这儿,没别的原因,就是穷”。
没有开发价值的棚户区
棚户区两排房子相通的道口,有一小块儿空地。
葡萄架下,75岁的郭长荣和72岁的周喜忠正在下象棋,71岁的郭子庆和74岁的孟宪道在一旁观战。4位老爷子都是老印染厂的老职工。
他们回忆说,1980年,老印染厂为了解决老职工儿女结婚后无房可住的问题,在这里建起了这片简易住房“救急”,后来也没再进行完善和改造。以前是厂里管着房子,厂子破产倒闭后,就由街道和物业公司代管。
大爷们说,因为头顶有高压线,这片生活区没有太大的商业开发价值,也不招开发商待见。住在这里的,也都是实在无房可住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能伸头真正把这里的居住条件改善一下。
“有好些房子没人住,都烂了空了。最起码得让房子住起来干爽点儿吧,也别老漏雨。”郭长荣大爷笑着说,“陈新年的家把着头儿,有条件挖地道,咱们是没这个条件啊。再说,老陈挖地道也是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
巷道口那些熟悉的工具
“不是我吹,这活儿除了我老公,别人干不来。”刘舒拉也喜欢这样夸老伴儿,“专家鉴定过我老公的地下工程,说抗震防水绝对是一级标准,如果放在矿上,这样规模的工程,造价最少也得10万元。”
再次走进陈新年挖出的地下室,还是那样简单的摆设,还是那股淡淡的霉味,还是那种昏黄的光线。
在巷道口,记者看到了熟悉的洗脸盆,里面装着绳子、小铲子、小抓钩、凿子、锤子等挖地洞的工具。
陈新年说,自从他挖房子的事上了报纸电视,便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来通知他,说他挖地道没有手续,并劝告他不能再挖。去年的大部分时间,他还一门心思盼着自家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也没再多考虑挖洞的事儿。
今年,感觉搬出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陈新年又忍不住重操旧业,时不时抄起工具干两把,“挖不挖,我的心里其实也挺纠结。”
陈新年和咱同在阳光下
阳光从陈家老房子的天窗口透进来。看得出来,眼下两口子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乐观生活,刘舒拉和陈新年豁达的性格,没有因为两年来自己住房遇到的挫折而“蹉跎”。刘舒拉乐呵呵地说:“俺俩还是乐天派,还是天天跳舞。”
两年前,陈新年和刘舒拉在洞穴里翩翩起舞的照片见诸报端,曾让不少读者生出心酸的笑意。
采访这天,阳光很好。
站在棚户区向外仰望,可以看到附近一座座崭新的高楼,强烈的反差不由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记得电视剧《蜗居》里主人公曾说过的一句台词: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
记者离开时,陈新年和刘舒拉又淡定地重复着那段话:“我们不希望只有我们家的住房条件得到照顾,希望能和棚户区的街坊邻居们一起得到改善。”
(首席记者 申子仲)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