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卫生部、保监会联合在郑州召开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现场会。2011年10月起,郑州全面铺开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这意味着,郑州市初步实现新农合制度“管办分离”。
困境
“人手”少绊住了
新农合发展的“步子”
郑州市卫生局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农合的筹资额从2006年的年人均30元,增加到2011年的年人均230元;2006年至2011年,累计筹集资金达26.2亿元,累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约3.98亿元;农村居民的住院率已由新农合制度初期的3%上升到8%,个别地区已达到10%。
从2006年到2012年,新农合基金年筹资金额从1.82亿元提升至12.67亿元。全市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达到3198家,每年需审核门诊及住院病历数量1100万例。
新农合发展迅速,需要的人手和工作经费越来越多。如果政府为此招聘“人手”,需要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问题、业务培养问题,运行成本将大大增加。届时将面临的压力可能会使新农合和财政难以承受,老百姓从新农合中得到的实惠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不增加“人手”,将绊住新农合发展的“步子”。
对策
管办分离
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服务”
“将审核支付业务移交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商业保险公司企业化的管理,提高新农合经办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从长远来看,有望降低运行成本。”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赵中华说。
2011年10月,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医改精神,全面开展了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郑州市新农合服务工作。经过招标,中国人寿郑州分公司开始承担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病历审核和新农合补助资金支付的业务。商业保险公司还要承担对参合人员的资质审核,防范基金运行风险。
实施管办分离后,政府对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做了分流。按照参合人数25000∶1的比例,将原有新农合管理经办人员中的165人转交给保险公司,专职承担新农合补助的经办业务。
实惠
管理更专业
机构更精简
赵中华说:“保险机构长期从事理赔、审核、清算工作,有成熟的网络体系和风险测算方法。在工作中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改进基本医疗保障方案的设计。”从长远看,减轻了政府增设机构及人员编制的压力,保证“小机构,大服务”,回归政府的决策功能。
郑州市原有县(区)级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16家,实编387人,实施经办机制改革后,算上新增编制人员,全市实留任154人。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借机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满足民众对于不同层次医疗保险的需求。此外,保险公司发挥第三方的制约作用,加大对不当医疗的管控力度,保证新农合基金用到实处,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担忧
基金是否安全?
如何监管商业保险机构?
审核支付业务交给商业保险机构来管理,新农合基金赔了咋办?如何监管商业保险机构?这是很多参保者最担心的问题。
“新农合基金是社会公共财产,不可能交给商业保险机构挪用到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基金仍由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管理,在封闭的系统中运行。”赵中华说,商业保险机构担负的工作仅仅是审核支付业务,也就是审核医院是否将新农合基金按照标准用到实处。因此市民不必担心商业保险机构会将新农合基金整赔了。
为了督促商业保险机构切实履行经办服务,各级新农合管理办公部门,对同级保险机构审核医药费用进行随机抽查,对住院患者的抽查比例不少于10%,对门诊患者的抽查比例不少于3%,抽查结果将纳入年度考核。一旦发现问题,将相应扣除其每年20%的质押金。
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标的形式筛选商业保险机构,如果该保险公司出现问题过多,下次招标其将处于不利地位。(河南商报记者 逯彦萃 实习生 郭清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