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逝去的村”——城中村改造系列报道已经刊发五期,社会反响强烈,不少网站连续将这组报道放置为新闻头条或首页显著位置,众多网友“吐槽”城中村蜗居经历,探讨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得与失。近日,东方今报记者实地探访了部分已经完成改造的城中村项目发现,改造后的城中村确实与城市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城市形象和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进。然而,从城中村的“握手楼”住进高楼林立的高档社区,村民就真的变成市民了吗?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否随之升级?生活质量有没有相应提高?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身份转变的尴尬
社区环境村庄化
改不掉的陋习
被誉为郑州城中村改造“桥头堡”的金水河畔的一个城中村,自2006年正式拆迁以来,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变成了高档社区,成为了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样本。
然而进入安置房小区内,却有股刺鼻的味道。在居民指引下,记者在小区西南角一片七八百平方米的空地上,找到了露天堆放的垃圾。村民杨女士对小区卫生颇多怨言,由于很多村民将房子出租,小区流动人员很多,但没有建像样的垃圾站,小区内垃圾堆积如山。
在郑州做生意的刘先生,当年从一户村民手中购买了一套安置房。“村民虽然变成了市民,但很多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影响别人的生活。”
刘先生带记者在小区转了一圈,竟意外在小区路上和绿地内看到不少散养的鸡鸭。刘先生说,到了夏天味道非常难闻,大家多次找物业反映,物业也派人劝阻,但没有任何效果。除了在小区养家禽,记者还发现,不少安置房小区的居民随意毁坏绿地改成菜地,与高档社区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住到这里和原来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收房租还是主要经济来源。”今年60岁的王大妈告诉记者,唯一的区别是,原来自家盖的楼房要经常打扫,还得看着入住时间上门收房租;现在楼道有人统一打扫,房租收着也比以前更方便了。
“尽管村庄已经变成了楼房,很大一部分村民没有做好从村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另一位安置房小区的业主张先生也很无奈,他认为改造后的小区应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不应沿用原来村庄的管理习惯。
“安置房的物业是村里大队自己组织的,平常电动车乱停乱放没人管,电梯动不动就坏,电动车被盗、家里被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张先生说,专业的物业公司不仅各项服务比较到位,对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劝阻或强行取消。如果还是队里自己管物业,大家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时候就是出了问题也不好意思管。
【反思二】
造富神话的背后造富神话惊人“坐吃山空”不是个例
郑州市中原区陇海路与桐柏路交叉口有一个大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该项目把大岗刘、小岗刘、黄家门、西耿河、于砦五个自然村纳入同一项目进行整体改造,规模之大在中原地产史上绝无仅有。
今年76岁的范大爷是附近郑州电缆厂的退休工人,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来到郑州电缆厂工作,并在郑州定居。电缆厂里有几个和范大爷关系不错的老同事,是大岗刘村的村民。退休后,城中村改造,改变了他们的财富命运。如今,范大爷仍在50多平方米家属房中居住,但那些老同事,每人都分配了几套房产。
城中村拆迁改造让很多村民一夜暴富,大多数村,上自老人下至顽童,每人都能分到200平方米的房子,折合市价百万元;有的一家分到6000平方米的房子,折合市价2000多万元。
宋寨村里有600多名村民,原来居住在村里建的第一家园。2006年,宋寨村建成了富民工程——面积达22万平方米、1500多套商住房组成的宋寨村民第二家园,平均分配后,每户拥有1000多平方米房产,户均资产在300万元以上,包括新出生的儿童在内,宋寨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村。60多岁的村民弓春玲有两个儿子,全家改造时共分配了14套房子,加上两个地下室,等于16套,再加上全家原有的3套房子,一共是19套,房产按市值算有上千万元。
家住南三环的李欣,改造后全家共分了近6000平方米房子,多层的楼房一共分了整整三个门洞。其中一个门洞的房子以700多万元卖给了开发商。家里换了全套家具、电器,大儿子买了一辆奥迪A6,二儿子买了一辆跑车。现在,除了4套房子自己住,其他的全部出租。“我们村每家最少有一辆车,多的三四辆。”
郑州的城中村改造造就了几十万百万富翁,但一夜暴富后坐吃山空的人也绝对不是个例。小李庄村安置房业主王先生说,他家有个亲戚,全家一共补了800多平方米的房子,分完房子后男的就去澳门赌博,带去的钱花光,又借高利贷,没多久就只剩下一套房子,其他的全部赔给放高利贷的了。
王先生认为,其实,完成改造后多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收房租,村民缺乏创业知识,再就业方面也高不成低不就,很多人整天以打牌度日,更像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夹心族”,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富二代”的困扰
财富如何打理
“非主流”的富二代
城中村的造富神话让“城中村富二代”浮出水面。这个特殊的“富二代”群体,不像企业家的孩子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开好车敢消费,却很少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渴望融入主流,但大多数人常常在现实中迷失方向。
小路是一名“城中村富二代”。从小到大,小路从没拿过锄头。学历仅为中专的他,也没正经工作,在家闲得无聊,就到叔叔开的一家汽修厂管账,一个月一千多元,还不够他周末一个晚上的消费。但是,当70后白领和80后大学生还在为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抹黑时,小路名下已经有了五套120平方米的房产,两辆价值近百万的汽车。
小路说,像他一样的“城中村富二代”,其实很多都明白坐吃山空的道理,不少年轻人已经出去闯荡天下了。最近,小路和同村两个要好的男孩,计划一起投资开一家中档饭店。“但我们三个人都没有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准备先参加一些培训再开店,实在不行,先到别人店里打工干一段摸摸底。”
城中村的不少年轻人和农村的年轻人一样,能坚持把高中念完的还不到一半。对于他们来说,上学不是改变命运的必然选择,但这却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迷恋。
在江山路老鸦陈村,近两年结婚的男孩,娶的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漂亮,很多也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些还是公务员。姑娘出嫁时,也尽量找家是外地但有学历且在郑州有体面工作的男孩子。“下一代的教育不用发愁,出去和朋友吃饭也有了吹牛的资本,更重要的是,现有的财富可以与知识结合,即便不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最起码也多了一条理财的通道。”(记者 王献军 刘长征 梁新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