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质监局专家经过多年探索,就如何构建食品小作坊的长效监管机制得出四点体会, 带来比较深刻的启示。
重点在于常态化规范化监管。笔者以为这个体会的主题词是“长治久安”。集中专项整治能形成声势,汇成合力,穷追严打,可解决很多问题。但从长远看,长期如专项整治那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行政成本太大。因此,必须将有效监管于天长日久之中,坚持“长流水,不断线”,“细火慢炖”,按照常态标准,实施常态监管,规范管理各类小作坊,使之“能做大则做大,做不大则长安”。
关键在于落实基层政府的责任。笔者以为这个体会的主题词是“乡镇政府”。国务院明确规定,政府对一个地方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在乡镇政府的眼皮底下生产加工,乡镇政府最了解情况,有当仁不让的守土之责。质监部门要充分依靠乡镇政府的力量,把小作坊监管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乡镇,通过乡镇政府的管理,做到村村检查,户户过关。要建立起与乡镇政府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联动监管机制,扭转“部门监管有限的权力制约与无限的事故责任”的现状。
根本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笔者以为这个体会的主题词是“自觉”。小作坊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单凭政府监管很难面面俱到,仅靠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监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小作坊业主的思想、觉悟与诚信。质监部门、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小作坊业主的质量引导和知识培训,增强小作坊的良心意识、责任意识,把“要我提高质量”的他律行为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的自律行为。企业自觉了,质量就有保证了。
核心在于顺向服务抓帮扶。笔者以为这个体会的主题词是“帮扶”。小作坊监管难,难在问题多,质量难以保证。如果一道令下,统统取缔了小作坊,从根上清除,则万事大吉。但小作坊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一能方便群众生活,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吃到价格合适的食品,填饱自己的肚皮;二能解决群众就业,是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养家糊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许多小作坊承载着传统工艺,有独到的口味,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对小作坊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而必须按照国务院对专项整治提出的要求,既“查、治”,又“扶、建”,既注意场外监督,又抓好场内服务,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地为小作坊服务,积极帮扶其从“地下”走到“地上”,从不合法走向合法,从“小”变“大”,从“弱”变“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