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9时30分】
延津县司寨乡范庄村农民王学富悠闲地蹲在自家田头,眼见别人家有人收麦,他却并不着急。他在等待农技指导员的“指令”。
“现在种庄稼可省事了,深耕、播种、冬灌、施肥、防病防虫,到时间俺的农技指导员刘璐会直接到田间地头来指导。”王学富是范庄村的科技示范户,他跟着技术员的脚步走,左邻右舍跟着他的脚步走,庄稼长得都不错。
像刘璐这样的农技指导员,延津县共有110名。他们长年坚守在100个科技示范村,“零距离”提供农技服务,把农业技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11时30分】
延津县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刘彩云和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生堂一起转悠到了王学富家的地头。他们把成熟的麦穗捧在手上,轻轻一捻,麦穗的外壳马上脱落,露出大而硬实的籽粒。
“你看这麦子,穗大匀实,籽粒饱满,颜色金黄,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说起自家的麦子,王学富像夸奖自家孩子一样兴致勃勃。
“明天天气好的话就能收割了,我帮你联系收割机吧。”李生堂说。
【14时】
从王学富家的地里回来,简单用过午饭,刘彩云又来到位于平陵村的十几亩品种展示田里忙活起来。“三夏”时节,正是这些农技指导员最忙的时候。
“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动员过农民进行田间去杂,并且逐个地块进行了检查验收。”刘彩云解释说,田间去杂就是去除麦田里的杂草和其他品种的杂麦。这个小环节对农民增收意义可不小。
延津县的95万亩小麦基地中,有25万亩种子繁育基地。作为种子的小麦,如果混入了杂麦、杂草,不仅可能被降等收购,甚至会被拒收,只能作商品粮卖。去年,一公斤种子要比一公斤商品粮多卖0.5元至0.6元。
忙完去杂,刘彩云又开始对品种展示田里的20个小麦品种进行观察、比对,经过筛选,病害少、籽粒大、产量高的品种有可能成为下一年推广种植的重点品种。
【6月7日16时50分】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仅用了两个小时,王学富家的5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看着小麦装袋,王学富乐得合不拢嘴。他说:“亩产至少1300斤。”
从2007年以来,延津县的小麦亩产连年跃升,从428公斤跃升到了494公斤,亩均增产66公斤。这要得益于该县构建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
“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该县农业局局长郜文玉说,作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县,延津县构建了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县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农民增产增收的底气更足了。(记者 党文民 王 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