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演示无线短波发报机的使用
核心提示
“家有急事速归”“无钱速汇”……曾几何时,电报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报业务鼎盛时,河南每天发、收、转的电报有18万多份,原郑州电信局的报务员就有400多人。但记者昨天获悉,河南已不办理民用电报业务,“发电报”已成为历史。
曾几何时,河南日收、转、发18万份电报
“现在电报业务停办了?真不可思议!想当初谁家没发过电报啊?”郑州市市民朱先生说,30多年前,他父亲在山东工作,母亲、奶奶、爷爷都在新郑老家。爷爷生病、去世,家人想通知父亲,就赶紧到乡邮电所给父亲发个加急电报。因为家里有大事才给父亲发电报,父亲说,每次单位门卫通知父亲去接电报,他都“浑身发抖”。不过,也正是这电报让父亲及时知道了家里的情况。
记者在郑州街头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家里有过“发电报”的经历。
“昨天一天,整个河南省没有接到一封电报,前天接收了5份。”昨天上午,在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电报房,电报房负责人潘明说。
如今,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的电报房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一间房,除了接收机仍在用外,唯一的一台发报机已静静地休息了近3年时间。这里现在有7名工作人员,“鼎盛时,郑州电信局电报房光报务员就有400多名。”潘明说,1988年,电报业务达到鼎盛时期,最多时,每天收、发、转18万多份电报。
原郑州电信局电报业务处副处长李黎阳说,解放后发电报的价格从每个字0.035元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0.145元,此价格后来一直没变,应该说,这个价格还是比较贵的,发一个字就能买一斤面粉,所以大家发电报时可谓是“惜字如金”,“速回”“已到”“母病速回”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虽然发电报很贵,但由于电报速度很快,一般24小时之内就能送到收报人手里,而且很庄重,还是有很多人使用。那时候的贺电和唁电使用量也很大。作为企业来说,发个电报,订货,收款,非常方便,以后还可以作为证据使用。郑州市最多时,有4000多个企事业单位申请了自己的电报挂号,不少企业在做广告宣传时也把自己的电报挂号写上。
跑遍郑州,发不成电报
“我急着往杭州发一份电报,但跑遍了郑州的联通营业厅均被告知早已停办此业务。”前天,郑州市民彭先生来到报社说,不久前,他应聘杭州一家公司工作,前几天该公司通知他去上班,但他家里突然有了急事,无法去上班。由于他的手机只能存少量来电号码,找不到杭州那家公司的电话号码了,无法电话联系,他就想通过打电报的方式给公司请假,这样做一是显示庄重,二是将来也有请假的凭证。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跑遍了郑州联通营业厅,得到的回答是,发电报业务几年前就停了,现在河南任何一个营业厅都不受理发电报业务。“发电报快捷庄重,这个业务取消太可惜了!”
听完彭先生的遭遇,前天,记者到街头联通和电信营业厅实地了解情况。“你们这里能发电报吗?”在郑州市政七街和林科路交叉口的联通营业厅,记者问这里的工作人员。“电报?这是什么业务啊?没听说过。”负责咨询业务的工作人员说。在该营业厅,一位姓秦的负责人说,电报业务几年前就停办了。
在郑州市农业路上的中国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说,他们也不办理发电报业务。
风光不再,发报业务停办
潘明说,后来,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电报业务量逐年逐月下降,2000年时,郑州电信局电报房的业务量已经下降到500多万份,不到1988年的十分之一,再以后下降量更大。但发电报的成本并没下降,哪怕有一份电报也得接收,然后派摩托车送过去,这一块儿业务严重亏损,所以2009年9月20日,省公司下文通知,从当日起各营业厅不再受理民众的发电报业务,民办业务完全停办。只留几台无线短波发报机,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作应急用。
潘明说,郑州电报业务从1911年开办电报房开始,到2009年停办民办业务,走过了近百年历史,“发电报”对普通百姓来说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它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却会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作为电报人,他们会永远保留这份美好的回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