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童浩麟 刘洋
“只有让人民更多参与到文化的发展中,充分享受文化成果,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中传承文化,文化才有希望。”4月1日,在2012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谈到河南近年来的文化发展,冯骥才更是表达了自己对河南文化的尊敬。他说:“河南,我不能不来。”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DNA
冯骥才认为,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如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比如,“清明文化节”能够成功举办四届,正是因为它抓住了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唤醒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传统节日带来的愉悦,才能传承下去。
冯骥才坦言,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我们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再加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现代人又普遍缺乏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逐渐造成了很多传统节日被淡化。他说:“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现在高调地过民族节日,就是为了不失掉我们的传统,提醒国人珍重我们的传统,让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要迷失了自己的坐标。”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一个体系
冯骥才认为,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不能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打造一个体系。人民群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携带者,更是传承者。政府主导部门在进行传统文化项目的开发时,要把文化发展和创造的权力交给人民,自己则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学校和家庭也要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情怀,让节日教材、传统文化读本进学校,社会各界也可以针对传统文化开展各种活动,或者与市场结合。只有使传统文化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最大功用。
在冯骥才看来,在一切措施实施之前,必须做到研究优先。他说,要深入地研究地域文化传统,培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只有真正把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研究透了,才能很好地把握文化的根脉,摸清文化的意义、价值和规律,让它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理念,文化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赚多少钱、树立多少政绩,而是要温暖人心、凝神聚气。
文化河南令人尊敬
近年来,冯骥才经常来河南考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他表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许多项目的重点都放在河南,因为河南的文化底蕴太厚重。如今,河南正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更彰显了一个文化大省的气魄,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浓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记忆,更在于它在当代文化重构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值得赞扬。
冯骥才说,河南位于中国腹地,是中国文化的高地,也是中国文化艺术遗产集中、历史信息密集的地方,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文化大省。近期,河南又提出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这说明河南有非常清醒的文化自觉,“只要是文化界的人,不能不来河南。”(图/本报记者史长来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