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APP查征信:"经济身份证"或被泄 影响银行贷款审批

2018年05月29日12:00  来源: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5034

  不用跑银行排队等候,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个APP,输入相关个人信息,就能查询个人征信,并在24小时内出具报告……这是很多手机APP宣称的内容。确实挺方便的,但殊不知,背后却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指出,运行机构和接入机构要健全征信信息查询管理,严格授权查询机制,严禁未经授权认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统。

  只是中介APP无法与央行直连

  “市场上的第三方APP本身无法与央行直连,查询的方法其实是用户在APP上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APP通过抓取技术帮助用户进入央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查询,并在收到征信报告后为用户有重点地在APP上展示出来。”近日,赛迪顾问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樊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樊凯表示,整个过程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在APP上完成的,但实质上是APP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在征信中心的平台上进行查询,与用户本人在征信中心平台上查询无异,APP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中介的角色。

  确实,据记者了解,目前能够查询个人征信、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

  风险巨大 “经济身份证”或被泄露

  不管是办信用卡,还是贷款买房买车,每一项都跟央行征信有关,个人征信查询的需求越来越多。

  樊凯认为,对于用户来说,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包含了个人借债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在个人贷款、信用卡审批、任职资格审查、员工录用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作用,堪称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利用APP查询一般使用的是央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银行卡验证或者问题验证方式,需要通过手机和验证码注册,还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进行身份验证,这些信息和随后查询到的个人征信报告(记录了个人身份、职业、借债还钱、电信缴费负债、社保公积金等)的信息都可以轻易被APP留存甚至使用,将为用户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被人非法使用将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的确,通常情况下,用户征信都是为了从事贷款等金融活动,征信活动背后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教授闫怀志表示,多数征信代理APP跟央行征信中心并无合作关系,而用户又大多未对APP征信代理查询协议认真阅读,更重要的是,个人征信信息具有特殊重要价值,因此,这种代查行为存在着巨大的信息泄露以及被非法利用的风险。

  “在APP系统中清除这些信息,技术上并不难实现,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部分代查APP运营商为用户代查的初衷就是要获取用户信息,来实现其他商业目的。”闫怀志说,比如获知某些用户在央行征信记录不良的情况下,可以向该类用户定向推销其他金融贷款业务。

  频繁查询 可能影响银行贷款审批

  不只是信息泄露,网络查询征信报告虽然很方便,但是个人和机构查询征信报告都会留下痕迹,短时间内被个人或银行多次查询还可能会影响银行对贷款的审批。

  央行征信中心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只是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供商业银行在审批个人的贷款申请时参考,最终能否得到贷款,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的结果。有银行工作人员就表示,短时间内频繁地查询,同时没有放款记录,可能会让银行认为你急需资金但却处处碰壁,因此会对你的借款申请更为谨慎。“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问题,用户频繁查询自己的个人征信,将会影响个人信用,在遇到购房、购车真正需要贷款的时候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樊凯提醒说。

  规范管理 数据平台应进行加密升级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尚未提供APP征信服务。就APP规范管理问题,央行已经要求“严格授权查询机制,未经授权严禁查询征信报告,规范内部人员和国家机关查询办理流程,严禁未经授权认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统”。

  征信行为既与信息安全有关,更面临较高的金融风险。因此,就普通用户来讲,闫怀志表示,既要有信息安全意识,更要有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议用户通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央行授权代理机构现场查询,也可以直接登录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等正规渠道查询,慎重使用各类社会APP,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央行征信中心官网首页,有红色字样声明:“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樊凯也强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定选择官方渠道进行个人征信查询。

  APP该如何规范管理?樊凯表示,从央行层面讲,建议对数据平台进行加密升级,增加信息反抓取功能,从技术角度杜绝第三方APP的违规操作;而从规范角度来说,由于用户信息泄露呈现渠道多、窃取违法行为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制定个人信息安全法,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

文章关键词:APP;银行工作人员;贷款买房;央行;贷款业务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APP注册容易注销难 你的个人信息将终生被"侵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各种手机应用程序层出不穷,如社交类、出行类、购物类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应用程序的账号注册起来非常容易,只要留下我们的一些个人信息即可。但是,账号一旦不用,想要注销起来却不易。

  • 4款APP被下架 今日头条暂停下载3周

    4月9日,几位应用分发渠道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证实,已经接到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当天15:00之前下架四款新闻资讯类应用。这四款应用分别是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和天天快报。

  • 中国电信回应APP过度索权:用户授权是服务的前提

    针对有关中国电信旗下的“电信APP”存在向用户过度要求授权等问题,中国电信作出回应。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申请通讯录使用权限上,系统提示该权限包括:读取联系人、新建/修改/删除联系人等权限。

  • 中国电信这款APP不仅索要70多项权限 还修改通讯录

    在实际测试中,如用户不授权电信营业厅APP“读取并修改通话记录”,则该APP无法正常使用。经测试,电信营业厅APP向用户索取共计70个子权限,其中包含诸如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修改通讯录等多项敏感授权。

  • APP默认勾选猫腻套路深:谁偷偷拿走了你的授权?

    你用新闻APP看着新闻,突然一条广告闯入视野,里面推荐的内容正是你之前在某购物APP上搜索过的商品;你用理财APP做投资,从那以后,各种推荐股票、基金的电话便络绎不绝,一些来电甚至能准确叫出你姓甚名谁……

  • 众多APP“疯狂”索取用户信息目的何在?

    1月3日,支付宝开放年度个人账单查询之后,芝麻信用“搭便车”让消费者“被选择”授权获取个人信息的事实在网上曝光。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约谈支付宝和芝麻信用。

  • 百度APP被指涉嫌"监听电话" 专家:技术上可以监听

    上周,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下称江苏省消保委)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新京报记者查询多位手机用户的APP发现,大部分APP都开启了“读取本机识别码”权限。

  • 刷APP下载量被抓的双重警示

    一款APP要想最终获取成功,赢得用户的信赖和黏性,选择下载并长期使用,而不是下载之后很快卸载,归根结底,APP自身要具有其他APP所没有的优势,“内容为王”在任何行业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 10月份APP前十券商活跃度全部下降

    可转债申购虽然激活了不少休眠账户,不过受节日的影响,10月份券商APP活跃度并没有得到提升。

  • APP过度索权 不能仅靠用户自身防范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既要从应用商店入手,在应用软件的上架审核上把好关,让过度索权的APP无法上架,又要加大惩处力度,抓到一起处理一起,尤其对于涉及人群广泛的违规索权软件要重惩并广而告之,让其他互联网企业不敢再抱有侥幸心理,方能改善目前APP过度索权的局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