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汶川地震10周年:672名地震孤困孩子将再聚首

2018年04月16日10: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5034

  汶川地震10周年:672名地震孤困孩子将再聚首

  4月13日,休假回到安康家园的陈一文见到胡园长给他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汶川地震10周年:672名地震孤困孩子将再聚首

  放学回家孩子的手受伤了,“刘玉妈妈”给孩子检查伤情。

  汶川地震10周年:672名地震孤困孩子将再聚首

  安康家园孩子们的寝室墙壁上写满了各种励志的话。

  【开栏语】

  穿过时间的藤蔓,我们再相聚。

  2018年惊蛰,春和景明,一封邀请函从成都双流一隅悄然发出,就像风中的蒲公英一样,迎风飞扬,将“我们长大了,十年之后再相聚”的信号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将再聚首时间定格在了“2018年5月9日”。

  这是一位父亲的心愿,他期盼着在这个日子与他悉心照料过的672个儿女的一次重逢。

  十年前,命运让他们交汇在这里,一个叫胡源忠的男人在成都双流与大家一起,亲手建立起了这个大家庭——双流安康家园。而后,这个家园从山东日照安康家园接回四川汉、回、羌、藏、土家等5个民族,共计672名震区孤困儿童。

  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从陌生到熟悉,从稚嫩到成熟,从孤独到快乐;漫漫十年路,对抗着命运的旅程,有你,有我,还有安康爸爸与安康妈妈,是爱汇聚成光线,照亮了最终留下来的672名地震孤困儿童成长的风景。

  十年后,时间的藤蔓上已开出了鲜花:当初只有3岁的孩子,现在已经读初中了;当初的青春少年,通过学习与磨砺,有的当兵,有的创业,有的考上了名校研究生,有的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请回家,这是父亲对游子的呼唤;我要回家,这是游子对父亲的回应。

  从今天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将从成都双流安康家园、从北京、从上海……从672名孩子的所在地,全程记录他们回家的旅程,再次见证这672名地震孤困儿童走过的路;在欢笑与泪水中见证他们十年后的这次重聚。

  成都双流,安康家园的一方小院里,花开正盛。世事变迁,对这个为了“5·12”汶川大地震震区孤困儿童而诞生的家园而言,时间的力量,举重若轻。

  曾经,这里聚集672个震区的孩子,入园时,他们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4岁。地震前,他们有的是小镇富裕人家的孩子,有的是光脚奔跑在田埂上的“淘气蛋”,还有的已经开始分担家务,照顾弟妹。

  地震后,他们的命运,交汇在安康家园。彼时,对这群失去亲人,或本就无依的孩子而言,向前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在这个新家,他们有了“安康妈妈”“安康爸爸”,有了肝胆相照的姐妹兄弟。生活归于平静,带着或深或浅的伤痕,他们读书、升学、离开,成为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大人”。

  3月惊蛰,春和景明,一封呼唤相聚的邀请函,再次将这672名孩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在邀请函中,那些被照片定格的瞬间在呼唤:孩子们回家看看吧。

  “爸爸”的呼唤

  “今年5月9日回家,孩子们”

  对于安康家园园长胡源忠而言,从邀请函发出去的那天开始,期盼——就成为他最近生活的关键词,“想娃儿些都回来。”

  这是4月的一个午后,坐在阳光明媚的小院里,胡源忠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从部队转业前,他曾任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擒敌术教练,也曾执教女子特警队多年。在安康家园的孩子手机里,他是“胡爸爸”、“胡园长叔叔”,是安康家园的大家长。

  “我是2009年7月来的这里,一直待到现在。”如今,胡源忠能清楚回忆起这里的每一个节点和故事。

  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倡议下,由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捐资,专为四川震区孤困儿童建设的安康家园在日照市诞生。到2008年5月底,安康家园共接收震区孤困儿童712名。第一年,他们大多数在日照安康家园学习生活。

  2009年,双流新建的安康家园落成,生活在日照安康家园的学生全部被转移到双流。到当年7月30日,除高中已毕业或已找到父母的孩子外,双流安康家园共接收灾区余下孤困儿童672名。

  在这里,孩子们被分别安置在各个小学、中学读书,而安康家园,就是他们在成都的家。

  时间向前,孩子们在长大。如今的安康家园,大多数时候都是静默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目前只余48名孤困儿童,其中最小的已是初中生,还有20名普高学生和23名职高学生。

  “今年是地震后十年,我们这些安康人,想这些孩子们。”在胡源忠建立的微信群里,有越来越多的安康家园孩子加入,“今年5月9日回家,孩子们!”这位“胡园长爸爸”,一遍遍邀请着。

  一张大合照

  这是672名地震孤困孩子的家

  初到安康家园的人,如果要为一件事感到触动的话,那就是笑容。

  在这里,孩子们的合照被放大到一面墙那么大,照片中,有换牙的男生俏皮地遮住脸,也有女孩面对着镜头大方比“V”,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今年24岁的顺欢离开安康家园4年了,她喜欢亮色,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缝。

  顺欢是当年被送到日照安康家园的孩子之一,“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但完全没心情关注周围风景,不想说话。”

  顺欢的笑容,是被安康妈妈和小伙伴一起找回来的。

  在日照,她一下飞机便被安康妈妈任玲玲一把抱住,这个性格温和的妈妈,每天陪着顺欢,给她讲山东的各种风俗故事。同屋的小伙伴,记忆中的董姐姐,也会在她噩梦惊醒后,一遍遍告诉她“没事,没事,要坚强。”

  去日照的孩子中,当时才10岁的张森在安康家园度过了自己的11岁生日,地震中失去母亲和继父后,这个经常贪玩不做作业的“淘气蛋”一夜长大。照顾他的安康妈妈张涛,个性和他亲生妈妈相似,会监督他做作业,也会在他生病时,寸步不离地守在身边。

  给孩子们一个家——回到成都双流安康家园后,这里有具备教育、心理、护理经验或文体特长的“安康妈妈”88人,专职负责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顺欢记得,回到成都后,自己的安康妈妈吴水仙是个不折不扣的“虎妈”,每天都会坐在孩子们的寝室门口,一边打毛线,一边监督他们做作业,“还会时不时过来检查下,确认我们没有开小差。”

  在安康孩子心中,最珍贵的遇见还有身边一起长大的伙伴。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更能理解、体谅对方。和顺欢同寝的汪琳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学霸,2014年她考上厦门大学,现在已经被保研。“老汪那时会把她的笔记全部摊开,然后给我们讲功课。”

  我们长大了

  孩子们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到今天,园长胡源忠最自豪的事,就是安康家园出去的孩子,没有一个干了违法乱纪的事,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胡园长叔叔说的,挣多少钱不重要,当多大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坚守社会秩序,还有道德底线。”张森记得这些成长过程中一遍遍重复的嘱托,其他的孩子,也都铭记于心。

  十年间,安康家园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毕业,其中282人考上大学、342人职高毕业或就业或参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有用人才。

  “在或浅或深的伤痕上,开出成长的花。”——胡源忠十年来的最大愿望,似乎已经实现。

  2012年,北大六院的心理专家再次应邀来到安康家园,第六次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心理状况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经历天灾人逝双重惊骇的灾区孤困儿童,在安康家园生活学习2—4年后,他们的心理康复创造了在短时间内心理障碍总检率、儿童PTSD患病率和儿童重症抑郁患病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佳绩,达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创造了康复的奇迹。

  奇迹创造的背后,是日夜分秒的努力。

  安康妈妈李书曼从开园之初就在这里工作,对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于是,在和其他安康妈妈一起商量后,她们觉得不能把这群孩子当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对待。

  没有刻意逃避话题,安康家园每年都会对孩子进行地震知识普及、灾难逃生教育。在学校,老师们会对安康班的学生更加关心,但在学业和品德教育上,绝不放松。

  “在安康家园的几年,帮我塑造了正确的三观和强大的内心。”张森没有主动对别人说起过自己在地震中的经历,因为他觉得没必要,“伤疤结疤的地方最坚强,但是也没必要总是拿出来看。”

  如今,在安康家园的墙上,贴着孩子们十年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那是他们成长的足迹——他们都在结疤的地方,开出了成长的花。

  家园/感受

  “我们一直都在一起从未分离”

  离家的鸟儿,听到家的呼唤,便扑腾着翅膀,飞过千山万水,跋涉而来,只因为这样的相聚,太过珍贵。

  4月13日,站在安康家园的小院子里,胡朝庭有点恍惚,这是参军入伍五年来,他第一次回家。在他之前,已经工作的张森,回来住了两天,在朋友圈,张森说“回家了!”

  这天下午,17岁的杨文和李毅也回来了。不过,他们是还没有离开家园的孩子,平时住在学校,只有到了周末才会回到家园。

  阳光正好,这边,胡朝庭迫不及待和胡园长对招,小花狗围着他们一圈圈又跑又叫。那头,杨文和李毅欢呼着奔回寝室放下书包,这个安静已久的小院子,开始热闹起来。

  害怕分别

  每周都以各种理由聚餐

  对于杨文而言,安康家园就是她的家,从7岁到17岁,她在这里长大。

  “今年我会参加顶岗实习,夏天就要离开安康家园。”这个在成都电子信息学校读高二的姑娘,或许将会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其他小伙伴看来,苹果脸、大眼睛、活泼爱笑的她,一定会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好老师。

  在杨文的记忆中,有7岁刚进园时安康妈妈的拥抱,还有一起来到家园的亲哥哥杨伟,每个周末从初中部回来都会给她买零食,以及每天都有说不完悄悄话的好姐妹王翠、刘俊——杨文觉得,自己很幸福。

  “现在,哥哥在当兵,好姐妹平时都在高中读书。”即将到来的离别,成为杨文不愿去想的事情,于是,每个周末从学校回来,她都会想方设法地找出各种理由,和好姐妹们聚聚餐,吃吃饭,“她们都懂,所以大家都很默契,没聊以后,就说现在。”

  和杨文同在一校的李毅,是个高瘦的男孩,在职校读到高二的他,想去部队待几年,而眼下,离别也成为他心中最失落的事情。来到安康家园时,这个才7岁的孩子,被安康妈妈手把手的教会扫地、叠被子、洗鞋子,生于岁末的他,每年会和同月的伙伴一起庆祝生日。只是,一年一年,伙伴们都在离开。

  回家看看

  安康家园一直会在

  这次,胡朝庭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拉上了自己的好兄弟,同样是军人的陈一文。

  五年未踏进家,胡朝庭握紧背包肩带,有点紧张,“想这里,做梦都想。”他和陈一文一口气爬上四楼,走到曾经的寝室门口,轻轻推开门。

  一室安静,这个房间,现在已经没有住人。

  “当时多热闹呀,每个房间都有人。”站在昔日打闹的走廊,胡朝庭和陈一文相视一笑,那些一帮人一起嬉笑怒骂、又有迷茫疑惑的青春岁月,就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呼啸而来。

  即使是离开家园,胡朝庭和其他伙伴的联系也从未断过。入伍前,他的一个好兄弟陷入漫长的迷茫,离开家园,不想工作,浑浑噩噩,游戏度日。一帮兄弟开始轮番给他讲道理,帮他梳理招聘信息,但什么都能帮,就是不借钱,“因为他拿去了就是打游戏。”

  胡朝庭入伍后,迷茫兄弟开始醒悟,工作、学习,认真生活,胡朝庭这才放下心,他将自己的积蓄打给兄弟,作为创业的支持。

  “所以,我不害怕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后,安康家园就不在了。”胡朝庭很坦然,“因为我和这里的亲人,我们一直都在一起,从未分离”。

文章关键词:孩子;孤困;顶岗实习;PTSD;汶川 责编:李宜馨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锅连炕又惹祸!2岁女孩掉进开水锅 医院下病危通知

    2月13日,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的筹备着过新年时,在延安市子长县的白女士家里,却经历了悲惨一幕,她2岁的女儿突然掉进滚烫的开水锅里,伤势严重。据了解,为了节能,北方地区的农村居民家中,往往都是土炕火炕和灶台连在一起,俗称锅连炕。

  • 孩子被医院宣告死亡 父母7年后发现其仍活在人间

    【环球网综合报道】很多人不喜欢接到账单,但对俄罗斯一对夫妇而言,正是通过一张账单,他们找到了七年前从出生起就几乎未与父母谋面的亲生孩子。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2日报道,在俄罗斯西南部城市伏尔加格勒,一对夫妻在2011年生育了一名孩子后被告知,这个孩子患有重病,生命只剩一周的时间。

  • 日本富豪赢得13名代孕儿抚养权 曾想生1000个孩子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一名富豪重田光时在2014年被曝光通过找人代孕的方式生育十多名孩子。据报道,现年28岁的重田光时上周在泰国获得了他13个代孕孩子的抚养权。重田后来因为孩子的抚养权起诉了泰国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部门,并在本周在诉讼中获胜。

  • 《了不起 新时代》:少年强 中国强

    过年回家,盘点一年收获;初春时节,谋划新年打算。在2017年冬季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唐春雷、聂双月、高萌第一次代表我国出征,获得了四金两银的好成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时他们激励了队伍的弟弟妹妹们,更加努力去训练。那么在即将来临的2019年世界夏季特奥会上,我的孩子们将更加努力去训练,克服自身障碍。

  • 与孩子聊“游戏” 家长怎么做

    随着各类智能设备的普及,电子游戏的参与门槛已经变得越来越低。《2017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移动游戏用户规模高达5.54亿

  • 孩子们需要怎样的体育教育

    几年前高考前夕的一个晚上,一个孩子和他的爸爸想要进附小,被保安拦住了。家长说孩子要高考了,压力太大,想到操场走一走,静一静。

  • 孩子咋成了“特困族”

    日前,一则“重庆中小学生成熬夜族,连续两年全国列第一”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中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熬夜城”前十位中,重庆连续两年位居榜首

  • 调查:还能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他们每天的“屏幕时间”(包括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应限制在两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行为……这组建议来自我国首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

  • 孩子的思考方式变了,陈旧的阅读理解题也该改一改

    阅读理解,本身就应是一个开放的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另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但目前的出题方式,直接让孩子去揣摩原作者的想法,或者干脆说是揣摩“标准答案”,确实不利于激发考生自我表达和思考的欲望。

  • 为孩子选书标准真的可靠吗?

    面对当前浩瀚的童书市场,不少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感到困惑: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样的书才合适?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