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悟空”取得了重大发现!或许,你正在见证“物理课本”的改写……
北京时间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成果:发现太空中的反常电子信号。
“悟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说,电子宇宙射线的正常能谱变化应是一条平滑曲线。根据“悟空”积累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的超高能谱段突然出现剧烈波动,反映在图上是一个“尖峰”。
悟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在介绍“悟空”的首批成果
常进说,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人类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一项开创性发现。不过,根据现有探测数据量和理论模型,还无法断定这一现象是否就是暗物质踪迹。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暗物质约占宇宙质量的27%,它不发射、吸收、散射光子,也不参与电磁作用,甚是“神秘”。暗物质粒子相互湮灭或自身衰变时可以产生一些稳定的可观测粒子,人们只能观测这些“蛛丝马迹”,反推暗物质的存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说,“悟空”首批成果中令人兴奋的是发现了100多个“奇异”电子,这些“奇异”电子信号的来源或是来自暗物质湮灭,或是来自超新星遗迹或脉冲星,“从目前来看,来自前者的可能性似乎更有说服力”。
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12月17日8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12月17日8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普通人对暗物质的直观认识多来自科幻作品。在电影《变形金刚》中,机器人“禁闭”所驾驶的飞船就是由它驱动进行星际航行的。
这支暗物质探测小组由23位物理学家组成,分别来自于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以及美国能源部的费米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其中费米实验室负责暗物质探测器的组装和调试工作。
天宫二号还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次在一艘载人飞船的支持下实现两位航天员30天中期驻留;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空间科学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圆满完成3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17日顺利交付用户单位。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1年底立项,去年12月17日8时12分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进入500公里预定轨道。
在后续工作中,暗物质卫星有效载荷还要经历2个月的在轨测试和标定,之后正式交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的科学应用系统进入在轨运行阶段,开始为期2年的巡天观测和1年的定向观测。
得名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17日在酒泉成功发射。来自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林磊是“悟空”提名者之一,他解释“既借助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形容探测器识别暗物质,也因‘悟空’与‘嫦娥’、‘天宫’一样均是明显的中国符号”。
无论是会议讲话中的强调,还是考察调研时的细节,我们总能感受到习近平心中至深至切的爱民之情。
昨天上午,记者从郑州航天公司获悉,今年12月17日我国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其中,“悟空”卫星……
参与暗能量调查的科学家近日第一次发布了一系列的宇宙暗物质地图,这些暗物质分布来自世界上最强大的相机系统,最终科学家将照片拼接而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暗物质地图。这项工程有助于我们对暗物质与星系形成之间的作用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能够研究暗能量本身,毕竟科学家相信暗能量主导了宇宙加速膨胀。
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2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篇论文成果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基于在轨运行的前530天收集的28亿高能宇宙射线,“悟空”科研团队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此次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光谱设备记录了球状闪电,从而能够识别构成球状闪电的主要元素。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
此次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光谱设备记录了球状闪电,从而能够识别构成球状闪电的主要元素。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