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乌镇开启10天戏剧狂欢模式
池州傩舞《舞伞》摄影/记者 王晓溪
昨晚,第四届乌镇戏剧节拉开了为期10天的狂欢大幕。在“立足经典,远眺未来”的主题下,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特邀剧目演出将陆续登场。与此同时,最具乌镇特色的“青年竞演”将有来自全国的18支青年戏剧创作团队展开角逐多个戏剧奖项;近2000场次的“古镇嘉年华”表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将穿梭于小巷水岸;6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3个戏剧主题展以及5场戏剧峰会将共同勾勒出多情水乡的另一种风貌。此外,2016时值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年,由木心美术馆策划的《莎士比亚戏剧朗诵会》将邀请濮存昕、宋春丽、陈小艺、胡军、徐涛加盟,以中国戏剧人的方式致敬巨匠。
木屋石桥、水巷楼阁、百米长桌,美食美景相伴,人偶互动同行,既是看戏人,又是戏中人,这正是只属于乌镇的戏剧本真状态。而以戏剧之名汇聚全球文化也正是小镇办大节的气魄,今年不仅“大导”林兆华担任了新一届荣誉主席, “当代新经典”系列、“纪念莎翁”系列、“空间与身体”系列和“发现”系列也将支撑起整个戏剧节的骨架。其中林兆华导演的《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将在此进行全球首演。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开辟出两个竞赛剧场——蚌湾剧场和秀水廊剧园,将竞赛作品增至18部。通过两轮初选和最终决赛,青年演出团组将角逐包括最佳戏剧奖、最佳个人表现奖和特别关注奖,在闭幕式上公布各大奖项的评选结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乌镇戏剧节的“青赛”特别增加了“观众选择奖”,观众们都有机会为自己心仪的好作品投下赞赏的一票。青年竞赛评委会在原有的五位评审:黄磊、赖声川、史航、田沁鑫、周黎明的基础上,新增了杨婷、李博、吴彼、徐堰铃四位新面孔。(记者 郭佳)
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选中,我省3部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并创该奖设立以来一个省份同时获奖数量最多的全国纪录。
“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展示豫剧名家名剧风采”——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名家名段折子戏专场暨活动启动仪式3月12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启大幕。
[摘要]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启。来自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等6省名家、13个院团、23场豫剧大戏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上演。
在通知中,总局也指出,此次中国梦展播活动,要以提升电视剧品质为契机,在宣传期,电视台要重点选购播出。而这些让位于“中国梦”展播活动的电视剧则不可避免地扎堆到年底,播出档期的竞争,将变得尤为激烈。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已有部分卫视调整了黄金档剧目播出计划。昨晚四川卫视原计划播出抗日剧《尖刀战士》,到了晚上变成了古装剧《大明嫔妃》,宣传人员告诉记者,“临时接到通知,《尖刀战士》延播,抱歉。
李雪飞国家一级演员、龙江剧白派第一代传人,师从龙江剧白派传世人白淑贤。因其嗓音甜美,文武双全,被誉为“小白淑贤”。
中国豫剧将在京城吹响“集合号”。此次活动由中国剧协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演出安排表
9月6日晚,由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申凤梅艺术中心拉开帷幕。由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承办的优秀抗战题材剧目越调《张伯驹》,作为首场剧目在当晚精彩上演。市政协主席穆仁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牛越丽和川汇区干部职工、市民群众共500余人一起观看演出。
7月2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承办的“向祖国汇报——河南省优秀舞台剧目北京展演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为期10天的展演月活动共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上演10台剧目,旨在集中展示近年来我省舞台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
3月24日,东方今报记者获悉: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一项重大文化活动,3月31日至4月10日,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将在郑州举行。河南是豫剧的发源地,第一届中国豫剧节于1997年10月在郑州举办,新疆、四川、甘肃、陕西等18个省市区的豫剧院团参加。
3月24日,东方今报记者获悉: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一项重大文化活动,3月31日至4月10日,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将在郑州举行。河南是豫剧的发源地,第一届中国豫剧节于1997年10月在郑州举办,新疆、四川、甘肃、陕西等18个省市区的豫剧院团参加。
拜祖大典期间,郑州市将统筹经贸、文化、旅游等工作,积极策划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经贸活动、中原文化活动周、专题文艺晚会、第七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众多的经贸活动。
昨日下午3时,由省文化厅、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百部剧目拍摄开机仪式在焦作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出席,并宣布开机仪式正式启动。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过调查整理、剧目复排、记录拍摄等手段,对我省传统地方稀有剧种进行保护和传承。